梵京天文台長新書

期數
3804
刊登日期
2017.01.1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1 月 15 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梵蒂岡電台訊)「讓我們出去重新觀看星辰。」梵蒂岡天文台前任台長、耶穌會士富內斯神父(Jose Gabriel Funes)不久前在新書《梵蒂岡天文台》發布會上引用詩人但丁的這句話, 說明天文學的使命乃是「在無邊無際的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星系面前, 讓人重新看到受造物的渺小和脆弱」。

新書《梵蒂岡天文台》於十一月下旬出版, 作者是布菲蒂(Maria Rosaria Buffetti)。梵蒂岡天文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個觀象台, 十六世紀末已開始運作。

今天,這個聖座的天文台由耶穌會士負責,他們領導分別設在羅馬的岡道爾夫堡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格雷厄姆(Graham)山的兩個中心,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梵蒂岡天文台的宇宙論學者瓊蒂神父(Gabriele Gionti)在新書發布會上首先簡述了這座天文台的歷史。他說: 「梵蒂岡天文台於一八九一年成立,與良十三世教宗頒布《新事》通諭是同一年。當時的世界正盛行現代主義,科學界對教會存有一種敵意, 認為教會落後;在這一背景下成立梵蒂岡天文台正是為證明教會並不反對科學。」

「聖保祿修會會士登扎神父(Francesco Denza) 對梵蒂岡天文台的建立作出很大貢獻,他是享負盛名的耶穌會天文學家塞基神父(Angelo Secchi)的弟子。塞基神父被譽為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創始人,因為他最先提出了可根據光譜劃分星等,就是根據星光的分解來判斷星等,打破了只靠光亮密度的局限。」

「登扎神父向良十三世教宗提議建立一個新的天文台,因為在意大利統一後, 聖座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天文學者。良十三世採納這個建議,在梵蒂岡城國內建立了天文台。」

他說: 「天文台成立後馬上投入一項極其重要的國際計劃:拍攝天體圖。這項工作始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到一九五二年終於完成。同時,梵蒂岡天文台也經歷多次變遷。由於光污染,天文台先是從梵蒂岡遷移到岡道爾夫堡, 然後又在亞利桑那州的圖森(Tucson)建立了分台。」

良十三世教宗建立天文台,表明教會不僅不反對科學,反而推動一種「真正和可靠的」科學。梵蒂岡天文台的誕生是出於為教會辯護的目的,卻也成了教會與世界對話,以及如何使宇宙定律走近天主的研究的一部份。

瓊蒂神父繼續說道: 「建立天文台的目的在於調和教會與科學界之間的關係。梵蒂岡天文台的成員同其他天文台的成員一樣,都是科學家,他們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 出席國際會議,參加天文學和宇宙學的重大討論。事實上,科學與信仰並不矛盾。通過不斷的科學探究,我們設法尋求天主的奧妙;通過宇宙間的和諧和科學定律,我們認識到宇宙的美麗,它向我們講述了創造和諧的造物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