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五百年 同為教會合一祈禱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德國奧斯定會會士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門前張貼《九十五條》短論,反對羅馬天主教會有關大赦的教導和作為,啟動了宗教改革。改革浪潮衝擊西歐,導致西方教會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及基督新教,雙方開展了五百年的對立。
在全大赦、罪過與人性等教義的爭議外,現代學者亦明白宗教改革涉及到當時歐洲政治和教權等幅度。由於路德在教理的課題上,堅持自己良心的判斷,認為當時教會的訓導有誤, 幾經爭拗和波折,教宗良十世遂於一五二一年開除路德的教籍。(在本年的合一祈禱週文件中,天主教宗座基督徒合一委員會稱呼路德為「福音的見證人」)自此,宗教改革的浪潮席捲整個西歐。
直至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為羅馬天主教會打開了一扇窗,引進交談的清風。梵二的開放精神, 開啟了天主教會與世界信義宗聯會的神學對談──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雙方在奧斯堡共同簽署《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成義╱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在成義教義的基本真理上取得的一致意見,並顯示其餘的在闡釋上的分歧, 再也不會構成教義譴責的機會。這無疑是梵二後五十年來交談的成果,為合一交談奠定堅實的里程碑。至二○一三年,天主教會與世界信義宗聯會又共同發表《從衝突到共融》,一起面對五百年前宗教改革以來的總總,這是合一交談的另一成果。
本地教會方面,天主教、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的牧者亦於二○一四年簽署文件,確認《有關成義╱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的共同中譯本,讓合一的種子在華語基督教落地生根。
平心而論,如果路德與天主教的神學爭論絕對無法調和, 何以一九九九年雙方能就核心的神學爭議達成共識,共同簽署《有關成義╱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過去五十年的經驗顯示, 雙方選擇對話。
每年的一月十八至二十五日,普世教會都會舉辦基督徒合一祈禱週。本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本地教會的合一呼籲文,亦提到了改革運動後各教會團體不斷更新,在走向共融合一的同時要致力行公義和好憐憫。
宗教改革五百年,合一對談啟航五十年,本地教會亦要在聖神的引領下,讓合一工作扎根香港,一起在此時此刻的社會中見證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