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年談敏感話題
面對青少年提出敏感的話題,成年人應該如何面對?
近年社會政治氣候劇變, 有指「港獨」思潮冒起。教育局今年未開學前,已率先發出聲明,嚴禁學校、教師在校內鼓吹,甚至討論港獨,否則相關學校及教師,要承擔責任及後果。然而,部份學生沒有理會當局聲明,在開學日派發港獨傳單,並表明在校內成立本土學社,宣揚港獨理念。
成年人往往擔心青少年處於反叛期,在對抗權威、追求自我同時,會出現偏差行為。若不及早制止及介入,青少年便容易行差踏錯,在成長路蒙上陰影。大部份成年人出於好意,希望以壓制方式,杜絕、糾正青少年的「錯誤」思想行為, 藉此引導他們走上「正路」。
但這種方式成效有多大?
兒童心理學家艾肯(David Elkind)指出,青少年比較自我中心, 其中一種呈現的方式為「私人神話」(Personal Fable)。「私人神話」意指青少年通常感覺沒有人明白他們,這是基於他們認為自己的經歷是獨一無二。因此,當他們覺察成年人與自己想法不同時,當下便產生不被理解的感覺,從而堅持自己的觀點與行為,即使受罰也不認錯。
從艾肯提出的觀點, 可預視以單向禁制方式,回應青少年提出的敏感話題,成效不單有限,甚至弄巧成拙,拆毀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橋樑。
青少年在成長期中帶著不少困惑,他們期望長輩、師長能陪伴他們,提供合適指引, 應對各類成長問題。若他們的聲音被拒絕、需要被否定,他們只能憑自身努力,尋求肯定及解決疑問。近年網上討論區、Secret Page湧現,參與率愈趨踴躍, 其一主因, 是現行教育體制及社會文化,對港獨、性等敏感話題傾向視為禁忌,以壓抑方式處理。這間接迫使青少年,透過以上媒介探究這些敏感話題。
要有效應對,成年人首要是放下身段,以開放的態度, 細心聆聽青少年的說話,理解他們當中想法、需要及困惑的地方, 例如從何接收有關信息?對這些信息有何看法?甚麼東西、理據令他們支持有關理念?讓青少年感到被明白、被接納。能夠創造一個接納差異的空間,是往後討論及分享的重要基石。
青少年有反叛的特徵, 但內心深處裡亦有被理解的需要。成年人只要帶著愛與包容,積極應對他們的提問,這樣便能超越「禁忌」背後那份恐懼與擔憂,在滿足青少年成長需要的同時,更能與青少年彼此建立穩固的關係。
•明愛學校社會工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