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桂萍修女修道半世紀 照顧病者 關愛有需要少女
一直抱著「以愛代代傳」此信念去照顧女青年的何桂萍修女慶祝入會金禧, 她期望曾入住「關愛之家」的女生能感受到愛;她亦曾有多年以牧靈輔導的專業照顧病弱者的心靈需要,透過陪伴送上關愛。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何桂萍修女二十一歲入會,在澳門及香港接受修道培育,曾被派往非洲肯雅、埃塞俄比亞及台灣傳教,又先後到菲律賓、澳洲及羅馬等地進修;但她有不少時間留在港服務醫院牧靈輔導,亦因開創「關愛之家」而為教外人熟悉。
約三十年前,何修女在報紙見到聖母醫院聘請醫院牧靈工作者,當年醫院牧靈仍是嶄新概念,她沒有多作考慮便遞信申請,選拔期間修女展現出淡定及思想開放的個性而獲聘,一九七八年她被派到菲律賓修讀臨床牧靈課程(CPE),成為香港其中首批擁有醫院牧靈訓練的人士,她返港後在醫院負責牧靈服務,八五年擔任臨床牧靈課程督導,培訓醫院牧靈導師。
八十年代初醫院牧靈並未普及,要在院內為癌症或臨終病人送上牧靈關懷有困難,「當護士見我進入病房時,總是說未到探病時間,示意我離開」。
每次她到癌症病房,便深刻感到牧靈的需要──病人面對身體痛楚的同時,也承受著莫大的心理包袱。她曾遇過一位骨癌女病人,因劇痛而不斷在床上掙扎,何修女見狀便上前請她凝望十字架上的耶穌求祂幫忙,病人回應:耶穌只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刻面對痛楚,他亦沒有兒女、家室⋯⋯這番話令何修女無言,深感在病人面前甚麼也做不來,「面對這無助,連說句安慰的話也多餘」。
她唯一可做的就是為病者祈禱,「當我也不能面對他們的痛苦時,便會到聖堂祈禱,與癌症病人相處時,他們幫助我對主的信賴更形鞏固,深信信仰能讓人得到安慰」。
至一九九七年回歸後,修會請何桂萍在港開展新服務,照顧草根階層,她原意為吸毒者服務,但因修會考慮到服務的複雜性而擱置。後來修女有見香港家庭問題嚴峻, 遂於九九年創立關愛之家,照顧因家庭問題而無法與家人同住的未成年少女。
何修女說:「一個女孩在滿目瘡痍的環境下生活,日後她如何懂得以愛去建立家庭?若然她曾經感受到愛,日後建立家庭時也有很大的影響。」不少女生因家人不和、家庭背景複雜而出現不同的行為問題,這些影響造成「傷痛代代傳」,她希望可以透過家舍給予女生關愛,讓她們放下昔日傷痛,並將之轉化為「以愛代代傳」。
她說關愛之家成立初期,會址由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借出,後因發展而調遷,其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五年前「美孚事件」的搬遷計劃,因居民反對須另覓新址。三年前關愛之家覓得長駐宿舍,遷入青衣長青邨青葵樓;二○一五年延續服務需要設立「延愛之家」,為十八歲以上少女提供暫住服務。
何修女於一五年獲得「香港無名英雄獎」,表揚她為無家及基層少女提供支援,照顧她們的成長需要。她剛於十二月三十一日退下關愛之家行政總監的職務, 家舍成員亦於十二月十日為她舉辦歡送會,榮休後她會擔任關愛之家永遠榮譽主席。
回想在關愛之家十七年的豐盛生活, 她難忘家舍可以從「士多型」步入有系統的「機構型」經營,早年機構更成立董事局協助管理家舍,俾能更專業及系統地運作。
現在,曾住在家舍的女生常會抱著子女回來探望,修女為看到她們的人生得到正面轉變而感恩。回顧這五十年,她感到天主時常牽引著自己,甚至背著她走每段路:「只要是天主的事業,祂自會照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