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澤文風】用雙手去祈禱

期數
3813
刊登日期
2017.03.17
作者
清貧小兄弟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9 日

「我們( 泰澤團體的修士)當然希望你留下,並成為團體的一部份。可是我們同樣希望, 三個月的生活體驗能讓你重新打開頌讚之門, 藉著聖神指引所帶來的靈感, 回到自己的家鄉, 貢獻身處的社區和教會。」

三個月的生活體驗是一趟神奇的旅程,與世無爭的伊甸園式生活是難得的。可是我從來不希望能在泰澤待得太久。我感謝這個地方的人和事, 還有在靜默和演唱會般美妙的祈禱中與主相遇的喜悅; 那些是靈感的泉源,亦是默想時的美妙素材。

對大多數朋友來說,使泰澤聞名於世的,也許是其獨有的祈禱方式和共融合一的標記。然而,對我啟發最大的,卻是泰澤團體在祈禱生活這巨大的精神支柱和鼓勵下,如何記起基督的慈悲,以共融的精神,處處關心著世界各地的弱小者。我到泰澤團體是二○一一年,團體關心著智利的地震災民;而在二○一六年,團體的焦點理所當然地放在難民上—— 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 ) 

回到香港後,我邀請了我生命中最好的幾班朋友,有中學的玩伴和聖母軍的兄弟(感謝上主,我們當時被無故解散了,然而上主的安排是如此美妙)、大學的宿友和天主教同學會中的好友,甚至我從前的學生,一起籌辦了一個小團體。我們恒常地到香港不同的地方(對,香港的貧窮地方不只深水埗)去探訪貧窮的人,不只是生活拮据的人,還有因對生活失去希望和缺乏被尊重而在精神上陷入貧窮的人,他們有些因絕望而變得貪心和惶恐。我們嘗試走到街上、走到垃圾站,去尋找拾荒者、無家者、被遺棄的老人等。探訪是低調的,因此我們不鼓勵替自己或被探訪的朋友拍照。我們深明我們的探訪並不能改變現狀,但至少期望能為他們帶來一絲喜悅和尊重。

然而,小團體的始創人都是身有正職的,也不全是教友,甚至有一些是無神論者。在這種氣氛下確實難以維持士氣和持續的運作。在憂慮中, 我想起了泰澤團體強調的共融精神, 選擇體諒和聆聽而非責怪, 因為共融的開始是跟基督共融, 而基督從不怪責我們的軟弱。感謝聖德蘭修女的仁愛之家給予我們服務的平台,讓非教友能明白基督信仰的真諦。而體諒和聆聽沒有帶來懶惰,反之使小團體茁壯成長,並且有足夠的資源和支援,到學校和不同的青年組織分享。我們相信,教育是改變未來的關鍵,亦是傳播福音最有效的途徑。

這小團體的名稱是「 together1+1>2 」(可在社交網站上找到我們小團體的專頁),名稱的由來是為紀念我在泰澤最好的朋友。在三個月的體驗中,我被這位德國青年邀請籌組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題是青年在動盪的社會中可以擔任甚麽角色。誠然,每一次的工作坊也沒有明確的總結,但彼此真誠的交流卻堅定了我們的方向:「讓我們記起基督是愛和希望,團結起來,付出能力範圍內能付出的,那可以是人力、創意、金錢, 連綿不斷地做好每一件能做到的小事; 把這些小事集合起來,能夠成為一件在上主眼中的好事」。

「因為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 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十八20 )

「泰澤同鄉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