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青年網絡欺凌問題 團體建議加強預防教育

期數
3813
刊登日期
2017.03.17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9 日

(本報訊)一項關注青少年網絡欺凌的調查指出,網絡欺凌受害⼈比率近七成三,當中只有兩成受害⼈求助,調查員建議加強預防網絡欺凌教育,讓一旦受到欺凌的青年能盡早求助。

⾹港遊樂場協會於最近公布「華人網絡欺凌調查報告」結果時指出,不論受害人或欺凌者,他們面對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均顯著高於他人;特別是欺凌者,其抑鬱、焦慮及壓⼒指數均⾼於受害⼈。另外,高中男生被列為網絡欺凌的高危組別。

該調查由⾹港遊樂場協會與來自廣州、澳門、台北及新加坡的團體合作,於去年二至六月訪問了五地共三千九百多位青少年,了解青年的網絡社交及網絡欺凌經歷﹐以及各地網絡欺凌的最新形態和發展。

該會指網絡欺凌現象⼗分普遍, 對青少年⼼理及成長構成負⾯影響。卜述協會副總監(機構傳訊及體藝服務)溫⽴⽂期望能藉此調查,引發社會關注網絡欺凌,並向受影響青少年伸出援⼿。

報告建議,服務青年的機構在幫助受網絡欺凌青年的同時,應提供預防網絡欺凌教育, 並提供相關資訊予受欺凌青年, 讓他們懂得求助。

由於網絡欺凌者多為匿名者, 以及普遍青少年遇上網絡欺凌時只會找朋友幫助的傾向,令現有青少年服務團體及學校難以及時發現問題並提供支援。調查員建議有關服務團體及教師等應強化對網絡欺凌的敏銳度,以減少網絡欺凌對青少年的影響。 

是次調查發現,在欺凌事件中, 不論受害人及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均受顯著影響。欺凌者的心理狀態甚至比受害人差,報告建議應支援及關注受害人及欺凌者的心理需要。

報告顯示,於二○一六年網絡欺凌受害⼈比率近七成三、欺凌者比率為六成八;而網絡欺凌中的欺凌者及受害⼈會出現角⾊重疊,逾六成一受訪青少年既是欺凌者,同時亦是受害⼈。

受害⼈的「朋友」為最主要欺凌者(近三成),欺凌別人的主要目的依次是「報復」(逾三成八)、「發洩憤怒」(逾三成二)及「有趣」(三成一);在十種常見的網絡欺凌⾏為中,⾸三項分別為「罵戰」、「騷擾」及「起底」。

當青少年遇上網絡欺凌,只有兩成人會主動求助,求助對象最多為朋友(逾六成),其次為親人(逾五成二),或由自己解決(近四成三)。(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