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委會講座談民間敬禮: 豐富教會生活 彰顯慈悲

期數
3814
刊登日期
2017.03.24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26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本報訊)教區禮儀委員會三月九日假教區中心九樓演講廳舉辦講座,介紹民間熱心敬禮,以及四旬期與復活期的靈修。禮委會辦事處主任羅國輝神父指出,這些敬禮乃輔助而非替代禮儀,能夠幫助信徒發揚慈悲精神與愛德。

近二百位來自天主教及基督教的人士參與上述講座。講者羅國輝神父強調,「聖神不單只在教會體制內生活」, 也在信徒的生活與民間敬禮內工作,而信徒於四旬期參與民間熱心敬禮,如拜苦路等,能透過默想基督苦難而更重視慈悲,惟這些敬禮不能超越體制,即平日的禮儀生活。

羅神父說,民間熱心敬禮有一定自由度,給予信徒空間,故此在各地衍生出不同的形式。他以澳門仍有舉行、香港昔日曾舉行的聖屍遊行為例,指這敬禮是紀念基督為世人受苦。

談到信徒如何藉著敬禮而成長, 他表示有關聖母的敬禮能讓信徒認識她在救恩史中的位置,「痛苦聖母幫助人們以慈悲的角度看世界」,而當懷著痛苦的人瞻仰聖母時,會盼望獲享慈悲與接納;與此同時,苦路的盡處不只是苦楚,也是復活的希望。

羅神父說, 中國內地信徒的《十五處苦路經》便是在十四處苦路上加上基督復活的信息。他指內地教會經歷文革後,不少經籍被毀,惟這民間敬禮經信徒口耳相傳,有助他們傳承信仰。

他指民間敬禮也會慶祝基督的復活,例如菲律賓信徒熱中於「復活主與聖母相見」敬禮(Salubong),即聖週六通宵守夜,復活主日清晨則大肆慶祝,讓基督像與聖母像相會。

談到其他傳統,他指東方教會於四旬期內的週六為亡者祈禱,因相信亡者與基督一樣被埋葬,一同復活。

參加講座的紅磡聖母堂輔祭莫子豪對本報說,該堂區於四旬期內由不同善會主持苦路善工,能帶出不同培育幅度,如關注社會公義及弱小者。(鄧) 

禮委會《民間熱心敬禮指南》小冊子見:http://catholic-dlc.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