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談特首選舉

期數
3814
刊登日期
2017.03.24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26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新一任特首將於三月二十六日(本週日)由選舉委員會一千一百多名成員選出。

一九九七年商人董建華成為首任特首; 其後,由資深政務官曾蔭權接替;二○一二年,則由專業人士兼擔任公職多年的梁振英當選。回看二十年來這三位特首的施政,加上全球形勢與經濟影響,香港人這些年來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目睹香港政制發展裹足不前,民心對政府施政的不滿,以及北京就選舉特首的「八三一」決定,致觸發了二○一四年的雨傘運動——它是香港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也觸動了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把撕裂浮現出來。

在這場雨傘運動後的特首選舉,選前輿論已萬分關注梁振英會否爭取連任(最終沒有),故此在本屆選舉委員會產生之時,引來很大的關注;這情況在宗教界亦然。

觀乎近日三名特首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與胡國興的選舉辯論, 及傳媒評析三人的政綱與往績,選舉氣氛熱烈。然而,正如一些學者指出,這是「假戲真做」——這次選舉不是香港人的選舉,而是選委會內僅一千一百九十四票的參與,還有無形之手的介入。

為基督徒團體來說,要爭取的是全面普選,是要當選的特首向市民問責。這一點,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三月初發表的《就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的聲明》有詳盡闡釋,當中敦請基督徒「積極關注特首選舉的形勢發展之餘,身體力行,參與民間社會反對特首『小圈子』選舉的行動,爭取全面落實真正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制度」。

在認清這次選舉的定位後,我們亦希望新任特首明白,縱然選舉制度有不足,但他╱她需要服務的是全香港的七百多萬人,更要顧及當中的弱勢和有需要人士。我們關心的是整個政府對民生、教育、經濟等施政是否合乎人權與公益。教區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三月中發表的《對2017年新任行政長官的期望》聯署聲明,提出新任特首要推動「家庭友善」的勞工政策,包括立法訂定標準工時及超時補償規定,制定毋須通過資產及入息審查的全民養老金等。

另外,林鄭月娥提出的「研究成立宗教事務小組」風波惹來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和其他基督徒學者的反對,林鄭隨即表明若然當選也不會跟進此事;而在提問三位候選人制訂政綱時亦關注他們有否通盤考慮實況(如此事件中,民政事務局本已有副局長處理宗教事宜),有否諮詢持份者。 

反過來,我們亦要問,作為基督徒團體,教區當局、教會機構和一眾教友,能否在其他涉及公益的事上與人民休戚與共? 

梵二大公會議提醒:「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愁苦和焦慮。」(《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 

在新特首行將產生、以及回歸二十周年之時,基督徒當繼續擔當慈悲使者,力行愛德與公義的使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