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我們的領袖

期數
3815
刊登日期
2017.03.31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02 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有言「如無損毀, 不要修補!」然而每位領袖都有責任去辨識破損之處,再作修補,不應坐視不理。

雖然很多媒體於選舉期間,在新聞報導與評論中, 期望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後能改變現狀。但只有領袖更替換血,不足以令大局有太大改變。

此前,要求梁振英下台的聲音此起彼伏,若只以一位相仿人物加以代替,改變不會顯著,除非接受任命的新人有翻天覆地的膽量與能耐。

澳洲評論員梅納杜(John Menadue)甚且稱這行徑為「製造失衡」— 不平衡可以是個形容眩暈成因的醫學術語,也是個經濟學術語,所指為導致經濟處於不正常的一段變化時期。  

遙控香港事務的「主事人」 一方面呼籲市民要和諧包容,另方面卻漠視這個城市的社會與精神價值。

在這情況下,實在難以想像新特首能作出甚麼翻天覆地的轉變;而可以預視的,就是香港未來五年會維持現狀——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均處於緊張狀態。

要知道,安於現狀絕不會帶來改變。

總統、總理、行政長官以至主教,角色全都清晰明確。身為主管者, 既須負責禮節事宜,也要在維繫平衡的同時應對複雜的事情。但單單具備這些條件未足以成就一位領袖。

縱使變革阻滯重重,但領袖必須推動整個群體去克服困難,這關乎敢於提出難題,再不斷探索、想方設法,直到找出解決辦法為止的能力。

領導能力不該與魅力混為一談,因為有魅力的人往往難以捉摸,甚至接近瘋狂。領導當然亦不代表極度專制獨裁,因為專制權威人士總是讓群體閒下來,以致難於在各個層面推行真正的領導工作。

教宗方濟各不算是極端富魅力的人,也不是位專制獨裁者。他受到不少人愛戴的同時,也遭受一些安於現狀的高位要職人物所藐視。

無論如何,教宗是位名副其實的領袖。

他經常敢於討論教會內的深層次問題,部份牽涉教會內最具權力的一群,也就是各個崗位的神職人員。結果,早前有五位具影響力的樞機送交一封封面寫上「請解釋」 的信函予教宗,要求他闡釋某些觀點。然而教宗沒有回覆。因為,教宗知道他不應只為平息風浪,或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去規限答案,他亦了解到,預設答案不能產生任何具價值的轉變。

再者,雖然負起領袖職責,但教宗方濟各承認他不會知道所有答案; 他對自己的羊群充滿信心,相信只要給予他們充份的激勵和耐心,美好轉變即將在望,眾人才能自豪的說:「我們做得到!」

領導工作不局限於某個特定崗位,教宗方濟各富有耐性,充滿魄力, 他堅持聆聽那些樂於製造不平衡環境、不安於現狀的人,讓他們自由發展。我們盼望新任行政長官亦如是。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