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四旬封齋苦與樂

期數
3815
刊登日期
2017.03.31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02 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不論過奉獻生活或當獨身的神職,中文都說是「修道」,給人一個印象就是刻苦,這可能與不結婚有關。當我穿著會衣(本地化說法是袈裟)時,人家更問我是否屬於苦修會的, (可能我忘了微笑)。先父當年勸我不要踏上這修道路,就是怕我吃不了苦而半途而廢。其實,奉獻生活的喜樂與甘美,總比苦頭多的,就好像,四旬期只佔了一年的四十天而已。

按傳統靈修的說法,祈禱、守齋、哀矜是四旬期之道。聽下去,真的苦不堪言。多花了時間祈禱(例如只在四旬期才有的拜苦路),就少了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守齋,減少了品嚐肉食的美味;為做哀矜捐獻,少了金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過,真的有那麼苦嗎?如果祈禱是舉心向上,那麼有什麼比與天主一起更值得追求呢?肉食,不是人人覺得是美味, 貧道就是天素會會員,(素食為我是享受呢!);做哀矜雖然在帳目上是減,但帶來別人的樂。看來,四旬本身都是苦樂參半。有點像伊斯蘭兄弟姊妹的RAMADAN 齋戒月,日間連水都不可喝,但每天日落後,則可以大宴親朋,大魚大肉(豬肉除外),喜慶一番。雖然形式不一樣,但內容相若。

本來,四旬期是用來為候洗者準備領受入門聖事,而為其他教友,則可以重溫信仰核心,那麼,為什麼要一定透過祈禱、守齋、哀矜呢?這古老的三個法門, 都是同一個結果,就是心靈的淨化。不論你喜歡作祈禱與否,都不是為呈上WISH L I S T(許願清單),改變天主要祂俯就自己,而是放下自己,承行天主旨意。守齋,是透過控制口腹來放下自己的私慾。所以,為我這個素食者,四旬期就要守另外一些的食物齋:零食(特別是純巧克力)及甜點。做哀矜,就是要體察別人的需要,將焦點放在邊緣弱小者身上的基督。

方濟在〈會規〉說「至於為我們主自己的聖齋戒所祝聖的神聖四旬期,即由主顯節開始的連續四十天,那些願意守的要蒙受主的降福,不願守的沒有責任。但是另一段直至主復活節為止的齋期,則要守齋。⋯⋯但是在有明顯需要的時候,兄弟們不應該要身體守齋。」不太明白為何方濟好像暗示有兩段齋期,但總體的精神是:任何的齋期都是主所祝聖的,守了就可以有天主的降福,因為可以淨化自己, 返回天主當中,重尋生命的意義。守身體上的任何齋戒,連同祈禱及哀矜都只是為了心靈的皈依;方濟體恤有病的弟兄,容許免守身體齋戒的責任,但沒有寬免祈禱及哀矜。

四旬期的淨化心靈雖然是只是一年中的四十天,但提醒了我們,淨化生命就本來是人生的恆常操練,只為了與主相偕。別忘記,這四十天時期的結束是慶祝喜樂的復活,正如人生的結束就是永恆生命的開始。所以,四旬期,有苦有樂,像似人生。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黃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