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研究中心研討會探討社會訓導與學校教育

期數
3816
刊登日期
2017.04.07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09 日 基督苦難主日

(本報訊)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三月十七至十八日於校園舉辦國際研討會,探討學校內如何推動社會訓導與公民教育,講者指社會訓導幫助青年認識公民身份及公義價值,同時強化公教學校的身份定位。

研討會探討香港天主教學校的社會訓導教育、社會訓導培育與公民教育、中小學的宗教與道德教育、建立公民身份,以及專業範疇與性別倫理,由多位海外及本地的學者與教會人士主講;約八十位來自天主教學校及其他教構的教育工作者出席。

三月十七日會期上,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在演講中指出,公教學校把社會訓導帶到課程及其他培育範疇中,一方面可回應公民教育的需要,另方面「可彰顯公教價值,從而加強天主教學校的身份」。

天主教研究中心二○一五至一六年為公教小學教職員提供師資培訓,幫助他們教授人性尊嚴、經濟正義、生態環保等課題;本年三至四月再舉辦同類的中學師資培訓活動。夏神父說,上述課程正是要陪伴公教學校迎接教育上的挑戰,以及發展合適的教學策略,他並表示中心正構思下學年開展新一輪培訓工作。

中心推中小學師資培訓
協助學校推廣社會訓導

歷史學者夏神父說,民間早前反對當局的學校國民教育方案,教師講論社會訓導課程中的相關幅度時須幫助青年反思其公民身份,「不單灌輸知識,也帶出價值」,其中社會訓導對促進公益的思想可作出補足。

會上,香港教育大學學者公布對上述小學師資培訓活動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部份參加者同意課程支援足夠並能回應學校處境及教學需要;而八成三與會者同時表示除該課程外,未有參與其他有關社會訓導的培訓。

開幕禮上,夏志誠輔理主教致辭說,「近年香港社會處於敏感狀態,思想雜亂紛陳,社會分裂,不少人失去方向」,各方需要為此修補,而社會訓導能為社會指出公義所在。

夏主教指社會訓導從公義角度闡述對經濟及政府責任等觀點,透過簡易明白的方式讓眾人認識這寶庫。他肯定天主教研究中心的課程能幫助教師任教、執行及評估有關課題;又強調教師傳遞公教價值時應先身體力行。

學者強調關社須交談

馬來西亞大學教育學系高級講師巴博士(Vishalache Balakrishnan)強調教師須培養青年交談的能力,才能讓他們在多元社會中當面對困難時,仍能履行公義。

巴博士設計出讓學生討論倫理兩難的課程架構,她指培育倫理價值的前設是要尊重文化多元;在馬來西亞宗教多元的環境下,青年需要學習及認識不同宗教的優點,她亦關注到香港社會正處於對立局面,港人需要學習彼此聆聽。身為印度、中國混血兒的巴博士並未領洗入教,但早年亦有投身天主教的工青會團體。

另一講者、美國道明會哲學及神學院教授法修女(Marianne Farina)稱社會訓導培育所須強調的,是讓青年實踐並建立世界公民身份;天主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阮美賢博士則指出,社會訓導全面帶出公民應有質素,培育青年以貧為先等關顧弱小情操。

與會的屯門天主教中學信仰培育組組長林少柔老師參與該中心的師資培訓活動,她三月十七日對本報說,活動有助教師在不同課程及國情等議題中帶出天主教核心價值,以及為校內相關培育工作作出評估。

瑪利灣學校校長李子宗同日對本報說,各校公教老師比例上未必佔多數,故相關師資培訓可幫助非教徒老師在公民教育層面帶出社會正義原則。(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