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復活 便消亡

期數
3817
刊登日期
2017.04.14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16 日 耶穌復活主日

復活主日,談更新,也是時候想像一個不一樣的教會,找出新方式,認清宗教實況, 推進共同福祉的時刻——這一切似乎都是教宗方濟各的見解。

但若要我們想像一些與慣有框框不同的東西,不是易事。正如英國歷史學家賈德(Tony Judt)在《厄運之地》(Ill Fares the Land)提問:「為甚麼我們無力,去為我們的共同福祉構思出一套不同的做法?」

這個主日,教會慶祝主的復活。我們可能有著同一樣的困惑,就是很難想像到復活是甚麼一回事,一如我們很難為「共同福祉」去設想出一套嶄新的做法。

兩個主日前,我們讀到耶穌復活拉匝祿的經文,這段福音聽起來挺吸引, 尤其是在這個人們花費大量金錢去延長壽命,只為多活一段短時間的社會。

然而,這段福音真的如此吸引? 事實上,拉匝祿的故事與復活無關。耶穌的復活迸發出一種嶄新、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存在的方式。嚴格來說,拉匝祿只不過是復甦過來,他返回昔日的平凡生活,日後還是要重新面對死亡的痛苦。 

這短暫的復甦儘管並不那麼令人雀躍,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社會卻不斷重複這情況──報章經常充斥著抱殘守缺且謬誤百出的論點,我們深知這些沒完沒了的微調實際上是行不通的。經濟計劃和社會政策各方面也如是:不少釋囚再次返回監獄;對於許多家境貧困的兒童一輩子過著窮日子,我們只有聳聳肩,無能為力⋯⋯試想想,要是我們的醫療制度有著同樣的失敗率,必令社會輿論譁然。

我們也知道,我們有一個在諸多方面失敗的教會。愛爾蘭教會曾經為其他國家源源不絕地提供司鐸,現時卻面對著本身教區連一個神父都沒有的困境。我們也知道,教會在處理神職人員性侵犯醜聞方面所遭遇的慘痛失敗。

還有,在今天世俗主義盛行的世界,教會要找知音漸形吃力,她猶如失語,未能說出讓大部分人能夠明白的話。

幸而,我們有一位高瞻遠矚的教宗,他雖然不至於能令死人復活,卻具有超越復甦的本領,而且肯定勝過只懂把謬誤和失效的舉措微調的做法。

教宗方濟各不用人們習以為常的行事方式。學究式說教已一去不復返, 現時流行的是敘說現實。他努力把明辨上主的旨意放在教會生活的顯著位置, 而明辨能力可以從不斷認知現實環境之中發展而成。可是,縱使教宗不斷努力推展有利大眾裨益的新視野,那些缺乏想像力的人仍然是他的絆腳石。

教會面對的挑戰是要有想像力, 方能脫離其由來已久的局限且要仰賴於我們慶祝祂復活的基督。

復活節的信息是:「不復活,便消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