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改革五百周年講座
(本報訊)本地教會團體四月二十五日合辦講座,紀念教會改革五百周年。講者指教會一直追求革新,而革新的過程中亦有傳承的元素,宗派間應繼續透過交談去承接傳統。
講座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行,從歷史角度探討教會改革(宗教改革),並呼應天主教與信義宗為宗教改革五百周年而發表的文件《從衝突到共融》。
講座上,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郭偉基神父指出,教會於每個時代都需要革新,雖然教會在革除弊端的過程中會遇到張力或失敗,但經歷轉折後仍可得到成果。
對於宗教改革浪潮與教會大公會議間的張力,郭神父說,教會通過大公會議去解決問題和分歧, 它具備法定權力,以處理分裂和推動革新。
回顧教會歷史,郭偉基說, 教會於馬丁路德改革前後經歷了幾次革新上的挫折,如十五世紀出現三位教宗,一四○九年的比薩大公會議未能解決問題,待十年後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始能解決;教會多次想革除濫權情況,以廢止買賣神職人員職位,以及改革司鐸培育, 但均遇上阻力,其中改革司鐸培育則要待特倫多大公會議(基督教多稱天特會議)才有顯著進展。
郭神父指特倫多會議並非針對馬丁路德的改革而起,乃出於教會本身的需要;路德原意並非分裂教會,而路德等革新者亦有承接教父傳統。
學者鼓勵推動合一培育
另一講者、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葉菁華博士鼓勵各宗派多溝通了解,並可多培育信徒去認識其他教會傳統。
談到馬丁路德的神學思想, 葉菁華指路德對聖餐(聖體)的看法亦傳承自天主教,同時強調基督的真實臨在。他指這些神學傳統是近世合一交談的基礎,而天主教與世界信義宗聯會於一九九九年簽署有關「稱義」(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其後世界循道衞理宗協會加入簽署);近年亦就改革五百周年推出《從衝突到共融》。他建議基督信徒可加深認識這些文獻,以更好準備教會改革五百周年。
談到華人教會內的合一,葉菁華指神學及聖經用語譯名不一造成障礙。他指本地神學學者早前合作擬訂《尼西亞信理》中譯本;教會團體未來可從共同版本的詩歌著手,透過普及的渠道交流。
問答環節上,有份協助《從衝突到共融》中譯工作的信義會李廣生牧師發言說,該譯本採用「上主」,而非「天主」或「上帝」, 以達致共同語言。《從衝突到共融》的中譯工作已到尾聲,將於七月由天主教和信義宗牧者舉行簽署儀式。
本地教會團體近期著手舉辦活動紀念教會改革,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林崇智牧師講座後對本報說:「五百周年是個契機,鼓勵各宗派更努力推動合一,取得更多進展。」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屈淑美修女對本報說,合一意識培育可從祈禱開始,因友誼是對話交談基礎。
上述講座由「神學對話小組」(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和基督教協進會合一關係委員會聯合組成)和循道衛理聯合教會舉辦。
另一方面,本地天主教及基督教人士將組團前往德國及羅馬朝聖,參與信義宗五月在維滕貝格舉行的改革五百周年活動,亦會往羅馬出席教宗的公開活動。(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