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人士將舉行集思會 探討復修西貢空置小堂
(本報訊)教區神父蔡惠民聯同十多位教會人士及團體成員自發推動保育計劃,冀能復修西貢鄉郊已停用的小堂。
該計劃發起人蔡惠民神父四月七日對本報說,宗座外方傳教會傳教士昔日在西貢多個傳教點建立聖堂,惟當中不少隨著停用及遷移而空置或失修,他期望作全面的保育,涵蓋復修建築、綠化、藝術、教育等層面。
此「復修及活化西貢小堂計劃」成員來自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公教童軍、宗座外方傳教會及保育專業的信徒等, 他們最近已召開會議。
「不少西貢小聖堂位於郊遊徑,我們可參考西班牙『雅各伯之路』的模式,復修及活化這些小堂,連成一條本地的朝聖路, 以支援朝聖者及遊人。」蔡神父指其一可行方案是成立民間團體去籌款及推行保育工作,至於具體安排,須待與教區商討後才有定案。
蔡神父說,教會歷史文化遺產「屬於教會內每個人」, 他期望藉著保育讓信徒感染傳教士的心火,重溫傳教士在傳教點所展現的神恩。談到軟件上的保育工作,他舉例指可邀請青年藝術家在小聖堂繪畫並添置作品;或整理聖堂歷史資料後出版書冊。
他表示數年前已有此保育構思,公教童軍協會亦有協助打理西貢黃毛應玫瑰小堂等。上述計劃成員定於四月三十日假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舉行集思會,邀請講者分享及聆聽教徒意見。
保育涵蓋歷史傳承
參與該計劃的青委會執行秘書莫靜儀四月十三日對本報說,保育工作或可加入青年的參與,讓他們透過認識傳教歷史,加強對教會的歸屬感。
最近青委會與培聖會合辦「聖聖聖——Running Saint 『團隊機智』比賽」,讓青年到公教童軍協會在大埔及西貢打理的鄉郊小聖堂參與活動。
莫靜儀說,這類活動讓青年感受到昔日傳教士的精神, 故未來西貢小聖堂的保育工作可考慮在歷史教育層面上,培訓導師、製作活動流程教材及編輯資料集,促進學校學生等參與。「公教青年認識教區歷史,才易產生團體感。」
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顯示,目前西貢區聖堂當中,黃毛應玫瑰小堂、鹽田梓聖若瑟小堂、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等獲列為歷史建築。(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