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德克服失望

期數
3822
刊登日期
2017.05.19
作者
葉慶華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5 月 21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很多令我們失望的事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一齊合作,或者共同面對危機的處境。要克服失望,調整對人對事的看法固然重要,但基督徒更將人和事,放在天主和自己的關係裡看,以信德看待一切,這信德常在聖經中得到啓發和說明。

當天主召叫梅瑟,派遣他去見法郎, 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梅瑟說他沒有口才,不會說話,結果天主就叫他的哥哥亞郎做他的助手。亞郎有口才,梅瑟有話要說時,就告訴亞郎,由亞郎代他發言。這合作關係是由天主親自安排的,他們兩人又是兄弟,應該是最佳拍檔了吧。可是,拜金牛事件的發生,正正就在梅瑟上了西乃山去見天主,而亞郎在山下負責照顧以色列人的時候。梅瑟把那金牛燒毀之後,就對亞郎大興問罪之師:「這百姓對你作了什麼,你竟使他們陷於重罪?」(出三十二21 )亞郎根本是百詞莫辯, 就是他要對事件負責。在梅瑟眼中,整件事是由於亞郎領導不力,放縱了人民而造成的。亞郎口才好,可以補梅瑟的不足, 但作為領袖,他就不夠堅定,容易受人影響。梅瑟這段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天主給你選的助手、拍檔,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由此而推想,婚姻生活中,即使有堪稱「天作之合」,「天生一對」的,都不容許我們對兩個人的相處,有太天真的想法。不是上天作弄,這只不過是人性的事實,我們要謙遜地認識人性在自己和別人身上的事實,我們每個人都總有一些恩典,可以貢獻世界,可以令身邊的人感到快樂,但我們亦難免有別人看不順眼,覺得不稱職的地方。也許有時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但要相處合作愉快,大家都要能夠接納對方整個人。我們亦要慢慢接納一個事實:天主給我們的祝福,時常都是通過有各種缺點的人而來。

讓我們看看福音中的耶穌,他一生都經歷過很多令他感到失望的事,最令他傷心的,恐怕就是他親自揀選的門徒:一個出賣他,一個在他有事時說不認識他。按路加福音的記載( 六12 — 16 ) , 耶穌是在徹夜向天主祈禱之後,才揀選了那十二個人。為什麼被選的竟會是這樣的人?難道以天主的智慧都看不透這些人麼?我覺這是福音中最值得反覆思量的奧秘。令人難忘的是路加所載,伯多祿三次不認主的一幕。當耶穌被拉去大司祭的住所審問時,伯多祿遠遠地跟著,就在庭院中被人認出他來,他一而再,再而三否認認識耶穌之後,雞就叫了。就在這一刻,「耶穌轉過身來,看了看伯多祿」,伯多祿就想起耶穌曾預言他會三次不認他的話,伯多祿一走到外邊,就悽慘地哭起來。儘管耶穌事前已經跟伯多祿說了,伯多祿仍是否認了耶穌, 耶穌心中能完全沒有失望嗎?耶穌轉過身來看伯多祿的,會是怎樣的眼神?耶穌當然看到伯多祿的膽怯懦弱,但正正因為他事前已預見到會發生, 這眼神流露的又是否只是失望呢?會不會同時包含一點對伯多祿的憐憫和體諒呢? 耶穌死而復活之後,仍然重用伯多祿,叫他餵養他的羊群。耶穌不單止看到伯多祿軟弱跌倒的一面,亦看到他真誠可靠的優點。我們能否用同樣的目光看那些令我們感到失望的人?能否既看到他們的不足, 又看到他們可愛可貴的一面?伯多祿一走到外邊,就痛哭起來,為甚麼?很明顯, 他對自己都好失望。這種失望,可以令他看不起自己,不想見人。也許耶穌的目光,不止使他感到羞愧,亦使他感到耶穌對他的慈愛和諒解,使他有勇氣回到門徒的團體。耶穌的慈愛,使伯多祿相信他做錯的事,並不終極地決定了他是誰,他仍然有個將來。我相信,在我們對自己失望的地方,都可以這樣看。這個「我」,很有限;但這個「我」,在天主眼中,亦同時是很寶貴的。

耶穌的門徒,在他復活升天之後, 因聖神的推動,四出宣講耶穌的福音,儘管這樣的工作是天主喜歡的,有聖神領導的,也免不了失敗挫折。譬如保祿和同伴巴爾納伯初次在安提約基雅傳教時,本來頗為順利,吸引了很多人來聽他們講道, 可是卻招來當地猶太人的嫉妒,因此而挑撥離間,發動迫害保祿和巴爾納伯,把他們驅逐出境(宗十三44 — 52 )。這樣的遭遇,能不令人感到失望,能不令人感到忿怒和不甘心嗎?然而,聖經卻記載門徒離開那裡時,都充滿喜樂和聖神!每次看到這段經文,我內心是多麼羨慕,多麼嚮往!怎樣可能?只有信德極深的人才可做到。信甚麼?信美好的工作,無論大小, 不是我們做,而是天主在我們身上做。這樣,事的成敗,就不全屬我們自己。我們因成功而得讚賞,因失敗而受批評,都有天主與我們一起,信天主容許發生的事, 天主自有分數。這樣的信德,使人的內在生命強壯,不但經得起風浪,亦有再次出發的能量。

作者葉慶華神父為聖神修院培育團成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