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從本地教會到亞洲社會
我的信仰在公教教研中心開始。從中學開始,我便是一個努力參與教會活動的聽命教友。在學生中心的青年活動中領略教會的活力; 在不同的信仰講座中學習社會訓導、了解解放神學、認識基督徒的身份使命。可是,我生活的世界依然是物資條件豐富的香港,對信仰反思是留在認知層面。雖然我不會像某人大言不慚的說︰「天堂應該已為我預備了地方」,反正覺得自己已盡了本份,我總覺得心安理得。
在友人的推薦下, 我參與了二○○一年第二屆亞洲青年節(亞青)。由於教研中心不算是一個堂區,所以不單是青委,連堂區、教區為我來說也是陌生的。作為代表教區的參加者,我第一項任務便是認識香港教區,並為後來在青委服務奠下了基礎。而亞青台灣會期的活動,亦讓我了解真實的亞洲教會,亦是亞青最珍貴的地方。
第二屆亞青的主題是「我們被召成聖和彼此團結」(We are called to Sanctity and Solidarity),驟眼看似是小學聖經老師經常說,要升天堂,便要努力效法聖人。但當你看到亞洲教會史,便會發現成聖之路其實是荊棘滿途。當時,我們看到不同的國家分享當地聖人的歷史,了解到天主教透過船堅砲利來到東方,信仰能在這裡生根成長,原來除了與本土文化磨合,還被當權者邊緣化,甚至要為所信的賠上財產和性命。這種苦難,未有隨時代的進步而減少。
我猶記得我當時有機會與柬埔寨和孟加拉的青年分享,知道國家只能派幾個參加者,所以他們很珍惜參與亞青的機會,他們很努力去學習,去吸收,因為他們背負很多人的期望,希望他們所學的東西能建設當地教會。 他們能出國並不是因為他們是特權階級,因為信仰團體是小眾,是被排斥的。反觀我們這批香港的教友可能只視為一次體驗活動,甚至著緊有沒有辦法與其他參加者交換紀念品。
成聖與彼此團結好像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是對他們來說,亞青這個聚會為團結亞洲的平信徒,彼此支持鼓勵, 聽著別人說的人生故事,不是拿來提醒自己有多幸福,而是反思自己在這條成聖之路,我為自己、為別人付出了甚麼?我早已忘記亞青強調的亞洲價值, 但是會期中說到:「耶穌選擇成為亞洲人」仍震撼著我。
亞青不斷提醒我亞洲基督徒的獨特性,亞洲的國家因宗教緣故而不斷引發衝突及戰爭,團結(solidarity)似乎是一個夢,但是耶穌選擇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裡出現,或許就是要告訴世人, 特別是身在富裕社會、太平安穩的我, 成聖的路不是一條大路。第二屆亞青沒有為我提供了對成聖之路的一個指引, 卻讓我對亞洲社會及教會加深了認識, 對亞洲人這個身份認同,亦促成了我後來爽快答應青委,願意籌備印度亞青的一個原因,希望有更多的香港年青教友,透過亞青了解亞洲教會的現況,我相信認識了解是改變社會的第一步。
- 作者區美蓮於二○○三至○九年擔任青委委員及亞洲青年節籌委,現從事教育心理學工作。
- 本專欄由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