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宗教「中國化」是甚麼一回事?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在章程內加入「中國化」字眼,面對這挑戰,中國教會需要加緊留意有關進程。
「中國化」這個新創用語意思含糊,發明此術語時似乎亦別懷意圖——當局可以因事制宜,按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詮釋。它意味著要把一些外來事物在某種意義上歸屬中國,然而該歸屬至甚麼程度?
中國教會如今承受著「中國化」的壓力,需要證明教會正朝著這個方向取得進展。
與此同時,有人把這個字理解為本地化,但本地化乃是建築在文化的基礎上;而且一個民族要能在天、地、人、神間建立關係時,這民族的人性才能得以充份發展。也有人提出,由於普世教的存在不是源於自身利益,而是為社會大眾福祉;因此教會推動本地化,全是為了社會的益處。
來自越南的神學家潘庭卓神父(Peter Phan)提議,本地化的作用主要是識別出披在福音上的「文化外衣」,然後以新的文化形式重新表達福音。
但中國化走的卻是另一條路,它反過來要求中國教會配合國家所預設的政治議程,使教會的焦點脫離社會及其文化,純粹服務於某個權力架構。
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斷推廣中國化,他之前多次談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硬把某一種思想納入共產黨的控制下。當他談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候,就是將這思想拿來用作共產黨的工具;當中國政府把中國化連繫到宗教時,看起來情況也如是。
為確保中國化依然是一個熱門話題,中國政府鼓勵大學對這用詞進行研究——此舉既可確保人們繼續積極討論,亦讓相關討論能夠受到嚴密監察。這種方式,才能保障黨的發展以加速進行。
當中國政府將中國化套用在宗教上,明顯地這是一個政治考量,因為內地已採取措施,改動教會架構以加快中國化進程,例如把人事任命和一些其他決策過程置於黨的直接控制之下。
田英傑神父在聖神研究中心《鼎》撰文指出,習近平心中也許有兩用心,其一是把所有宗教拉入黨的路線中,其二是為追隨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共產黨思想發展添加一個光榮體面的詞彙。他又提出,此舉也許是為了把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國,定位為有能力控制社會各界團結一致的地方。
無容置疑,宗教屬普世,它於世界舞台上具備深遠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