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禮儀音樂發展

期數
3816
刊登日期
2017.04.07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09 日 基督苦難主日

宗座文化委員會與宗座教育部三月初在梵蒂岡召開了國際聖樂會議,主題為「音樂與教會:《論聖禮中的音樂》訓令頒布五十年來的禮儀與文化」。教宗方濟各期間接見了出席會議的成員,強調聖樂的使命是讓信徒感悟天主的美善,因此絕不可陷於平庸和膚淺。

回望中國教會,我們必須發展自己的華語禮儀音樂, 這也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禮儀憲章》對地區教會所要求的,「聖樂愈和禮儀密切結合,便愈神聖」。

目前,中國教會的華語禮儀音樂,總的來說,還處於初級萌芽階段。

就像一粒種子落地、萌芽,還需精心呵護,正確地施肥,理性地澆水。高興的是, 大家都很積極、很有熱情地在教會裡學習音樂。

然而,情況也有不理想之處,例如大陸天主教會迄今為止,仍沒有一本官方的、統一的、層次高的教會歌集。聖樂作曲人才少之可憐,作品匱乏,於是不合乎禮儀的各種怪誕歌曲充斥著禮儀,我還是用「不協之音」來形容。

「禮儀是教會生活的頂峰與泉源,慈母教會切願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識、主動地參與禮儀」(禮儀憲章第一章10;30)。

中國發展禮儀音樂的困難,首先是對梵二禮儀概念的模糊和認識不足,確切講,對「主動地參與」認識有偏差。

《禮儀憲章》高度概括,不能單憑字面理解。為了正確詮釋它,需要學習教會對禮儀音樂的訓導,需要拜讀教會神學家的有關聖樂的著作。而這些有關聖樂的論題中,最有權威的、最有系統的就是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聖樂神學。

如本篤十六世所言,彌撒禮儀中「完整的,主動地參與」,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全民參與」,而是各盡其職。

禮儀中的一些環節的歌唱,需要歌詠團完成的部分, 其他信眾需要以虔誠的聆聽參與其中。

不是所有的歌唱,信眾都要出聲的。而隆重禮儀中的歌唱,往往歌詠團需要付出時間排練,這些彌撒前的準備就是在參與禮儀了。

把禮儀的會眾參與,誤解為「全民總動員」,彌撒選歌時時要顧及所有教友的能力時,歌詠團的地位便被削弱, 莊嚴的合唱部份被忽略。結果就造成,歌唱成了「全民總動員」。優美、莊嚴的教會合唱沒有立足之地,提高歌詠團能力的學習似乎也變得不重要了。

此外,神職人員對禮儀音樂的忽視也是目前面對的問題。為何這樣說呢?彌撒禮儀中,神職人員和會眾之間的對答,是禮儀音樂的重要所在, 在歌唱等級裡為第一級。神職人員需加強自身音樂訓練和聖樂的素養,明白主祭自身詠唱的重要,也培育教友的歌唱能力。

我們繼續下來的問題就是要問「怎樣發展」、「怎樣健康地發展」?首先,對教會額我略音樂要重視,要學習, 至少正確詠唱教會常用的額我略歌曲,然後再劃向深處,系統地學習它。

每個教區需撥出相當資金,培養禮儀音樂的師資。規模大的、有條件的教區按照教會所示,需考量合適人才成立聖樂委員會和聖樂培訓基地。 

然而,大陸教會目前各類的聖樂培訓很多,但多數實際上是音樂訓練,缺乏正確的禮儀音樂概念和羅馬天主教會本有的額我略音樂和教會複調音樂作品的系統學習⋯⋯ 

此外,歌詠團對文藝復興教會複調音樂有一定的演唱和欣賞能力。如當今最著名神學家本篤十六世所言,禮儀有宇宙幅度,超越歷史,過去教會經典的音樂作品,我們不應將它置諸高閣,列為收藏品。必須要拿過來使用,在今天的禮儀發揮效力。

今天很多堂區的禮儀「多熱鬧,少隆重」;「人的東西太多,天主的東西太少」。需要正確學習梵二禮儀,它不是與過去切割,而是整合過去的禮儀,通過學習傳統,展望、實施今天的禮儀。

禮儀愈是變得庸俗、平常、迎合今天的時代,就愈沒有神聖和尊嚴,也不會吸引人到天主那裡去。

正確地實施禮儀了,禮儀音樂隆重而不熱鬧了,人們才會虔誠、主動地參與禮儀, 接受聖言的教導,領受聖體的滋養,感謝天主,奉獻自己。

作者趙若翰神父為羅馬宗座聖樂學院(PIMS) 作曲碩士
取自:天亞社╱全視天亞社網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