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回看天安門百年

期數
3824
刊登日期
2017.06.02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04 日 五旬節主日

過去一百年, 北京天安門是歷史大事的發生地。這些事件不僅具爭議性,而且政府往往因應情況作出相當程度上的詮釋。曾經,政府甚至完全改變對某件特別事件的定論。

一九一九年,中國人民開始堅持民族命運自決。這份自決的力量源自普羅大眾而不是菁英分子。五月四日,大批群眾聚集在著名的天安門廣場,聲討北洋政府軟弱無能,在《凡爾賽條約》對日本退讓。

這場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學生運動, 觸發了一場全國運動,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

儘管五四運動只是曇花一現,卻被認為是愛國運動,並且在其後的數十年催生了不少社會領袖。

毫無疑問,上世紀意義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成立。

隨著新政府的誕生,社會上也出現重大變化。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備受推崇的南京大學的師生率先展開一場運動,反對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幫的禍害。

群眾對天安門的悼念周恩來活動遭打壓深感憤怒,他們在四月四日前來悼念這位生前奮力對抗惡名昭彰的四人幫的總理。可是,翌日清晨,他們卻發現所有表達敬意和愛戴的花圈和標語全被清理。

多達十萬人參與這暴力的一天,其間公安車輛遭縱火,顯示人們對當局處理周恩來悼念活動的手法感到憤怒,也藉此表達他們反抗毛澤東的政策,和對國家前途的關心。

當局最初把事件定性為反革命政治事件,並趁機把鄧小平拉下台。鄧小平後來獲得平反,並支持為這次反革命政治事件平反,把它重新定性為愛國行動!

可是,一九八九年,另一場學生集會發生,也就是「六四事件」。這場曾經被稱為八九民主運動的事件,在軍隊和坦克強行向聚集在廣場上的示威者推進之後,變成了人們銘記的天安門廣場屠殺事件。

在這場運動的高峰期,來自社會各階層約一百萬人聚集在廣場上。他們雖然組織鬆散,卻團結起來,提出多個訴求以對抗被視為停滯不前的政治、教育和經濟制度。這些訴求包括:加強政府問責、提高言論和媒體自由,以及讓普羅市民更多參與政策制定。可是,這場運動的彌天大罪,就是挑戰一黨專政的合法性,因此,在六月四日,政府採取行動,曾經在一九七六年被視為人民英雄並且後來為蒙冤者平反的鄧小平,卻在隨之而發生的流血事件中被批評。

縱使外界不斷要求北京政府平反六四,但是當局卻固執地抗拒改變其譴責六四事件參與者的立場。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事件的餘波依然存在:政治言論自由、媒體和宗教自由受到箝制;人權缺乏保障。

然而,正如一九七六年天安門事件所顯示,確有平反先例,甚至將來有機會在中國發生。不過,由於六四事件餘波對香港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的意義更添重要。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