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走入社區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政策

期數
3824
刊登日期
2017.06.02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04 日 五旬節主日

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備受關注,食物及衛生局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早前公布逾二百頁的檢討報告,提出四十項建議,包括兒童、青少年、成人和長者的支援服務等。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兒童及青少年個案增幅較快,每年約增百分之五至六,平均有逾萬新症。更令人擔心的是,在報告中提及參考國際及本地關於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調查,皆顯示香港青年人(年齡介乎十二至二十五歲)精神病患病率偏高(佔患病的百分之十至十五),但根據二○一五年香港精神健康服務調查的數據, 青年人使用服務的比率在所有年齡組別中卻是最低的。

故此,報告中提出增加精神科醫生以回應兒童及青少年個案增多,從而減少青少年延遲就醫的情況,但這措施並未能回應青少年使用服務偏低的情況。

按前線工作的經驗, 並參考學術研究,青少年因著怕被負面標籤,擔心曾看精神科的記錄會影響將來找工作,他們往往獨自承受精神困擾的痛苦,這對他們的健康和成長構成負面影響。

報告又提出加大力度在學校推行大型精神健康測試,成立包括醫療人員與專隊,以支援老師及社工去鼓勵有需要的同學求醫,及支援康復的同學循序漸進的復課。

筆者與不少時有接觸不願求醫的青少年的社工或老師, 都覺得透過大型測試及專隊去掘這班青少年出來,再鼓勵他們求醫,未必適合,這可能會令他們更收藏自己。這群青少年在成長中往往面對很多不愉快經驗,或經歷不穩定的家庭關係,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 故此很難開口向別人求助。

有見及此,筆者認為除以上的措施外,當局應推行走入社區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政策, 及提供青少年友善的精神健康服務。

報告提出, 學校是一個理想平台去接觸有需要的青少年,但筆者覺得,由誰人接觸這些青少年也是重要的。前線工作經驗告訴筆者,青少年如感到情緒受困擾,當事人往往難以啓齒,因為他們明白社會對精神病的負面標籤。

筆者認識的輔導老師也有類似觀察:有需要的學生會選擇向相熟的老師求助。奈何現在中學老師要負責沉重的教學及行政工作,很難騰出空間在課餘與學生閒聊,了解學生的近況。

有輔導老師正嘗試在午飯時間為學生舉辦輕鬆的活動, 讓學生可與老師傾談。過程中老師也可接觸到有需要的學生,更有成功鼓勵學生求醫的例子。

筆者建議,要讓老師有空間,在校園接觸有需要的學生。至於報告提出,青少年對現存精神科診所及綜合精神健康中心感到不舒服; 故此,另一個走入社區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政策建議,就是在社區成立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鼓勵青少年求助。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