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培聖中學推環保 建設綠色校園保護大地

刊登日期
2017.06.02

 (本報訊)天主教培聖中學近年著力建設「綠色校園」,透過推動環保教育,學校的環保工作近年獲得不同團體嘉許,更重要的是, 校方希望讓學生培養「環保就是生活」的態度。

一九六三年創辦的培聖中學, 早年已致力培養學生成為「環保培聖人」,即具備勤奮、負責、整潔、守規、環保的素質。校方近年全面加強環保發展,包括各學科均設有環保內容,其中自二○一一學年起,公民教育組與歷史、地理及宗教科合辦以環保及歷史保育為題的境外考察活動。

培聖中學副校長黃見儀期望透過環保教育,培養出學生自律守規,從實踐中學習,帶出環保就是生活的態度。

硬件方面, 校內設環保飯堂、廚餘機、環保角、智能管理系統、綠化區、種植區、節能光管等設備。本學年起新設En-trak能源管理系統,實時監察全校用電狀況, 包括收集課室電力數據,定期向每班學生公布用電情況和分布。

環保飯堂回收廚餘

培聖中學六年前成立環保飯堂,供校內用膳的初中學生使用。校方與膳食供應商合作,在飯堂提供可重用餐具,兩年前增設廚餘機收集廚餘,又鼓勵學生珍惜食物。現時環保飯堂每天有近三百位學生用膳,由學生輪流清潔飯桌。

該校訓導主任江煥芝指出, 初中生是需要留校用膳的,而購買飯盒則造成大量垃圾,當年設立環保飯堂的用意,是培養學生環保。此外,校內亦有老師在飯堂內與學生一起用膳,好能在課堂外亦有溝通。

公民教育主任洪昭隆則指出,廚餘機由學生輪流操作,廚餘製作成的天然肥料,則用作該校的有機耕種項目工程,亦會分配給其他社區機構。

參與剩食回收 服務區內基層

學校約三年前與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合推供高中生參加的「剩食回收計劃」和供初中生參加的「有機種植計劃」。

每週三,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先從街市收集菜販賣剩的蔬菜, 再由學生於晚上往天水圍天耀邨籃球場或留校派發給有需要者,目前約有十多位同學參加義工服務。初中生則協助校內有機種植,透過種植進行科研等,他們又會到訪其他社區農場。

中四生林瑨鳴曾四次參與「剩食回收計劃」, 服務時他會與長者閒談,本身是天水圍街坊的他說,活動令他更了解區內基層長者的需要, 「有長者為了省下車費,會從其他屋邨步行半小時前來,為的是取得免費蔬菜; 亦有長者特意幫忙其他行動不便的長者來取蔬菜,互相幫助」。

有參與校園種植的中一生伍嘉敏及吳映彤是該校科學學會(STEM)成員,兩人正與團隊進行專題研究,嘗試查看使用天然肥料(由校內廚餘機生產)、洗米水和不施肥三種方式,對於種驅蚊植物的影響。結果發現,天然肥料最能令植物肥沃,亦不易枯萎。伍嘉敏說,見到植物不斷生長和變化, 便感高興,可見種植本身有治愈心靈的作用。吳映彤從園藝中學習不同植物的生長期,而有機耕作則能提升她的環保意識。

患讀寫障礙的中二生洪俊豪說,他過去少會主動接觸別人,在成長課上,他要與其他同學合作, 他負責使用卡板製作環保種植箱。他說,整個過程讓他很有滿足感。

培聖中學近年致力環保教育,曾獲香港卓越環境大獎中學組季軍(二○一四年)和優異獎(二○一六年);環境運動委員會—— 香港綠色學校獎金獎;香港綠色學校獎——校園減廢進步大獎中學組亞軍、「傑出減廢大獎」季軍;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滅廢校園計劃」廢物審計卓越獎等。

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與該局官員,亦於剛過去的五月十六日參觀學校,了解學校的環保教育,並與學生交流。(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