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樂進學校藝術展 向外推廣自由創作藝術

刊登日期
2017.06.09

(本報訊)明愛樂進學校六月二日在文化中心舉辦「隨身藝術展」開幕禮,除展出作品外,亦由該校患有中度智障及自閉症的學生參與藝術演出。

「隨身藝術展」於六月二至六日在文化中心大堂展覽場地舉辦,展出多幅學生以不同藝術媒介創作的藝術作品, 包括水墨畫、陶藝、混合媒介、光影沙畫、平面創作、Goodbye Art創作分享等。此外,展區提供二維條碼(QR code)掃描,並設有「隨心分享」壁佈板,鼓勵公眾人士創作。

開幕禮上,由該校學生帶領嘉賓進行「流動影像空間體驗」,透過音樂與光影隨心舞蹈,藉此讓學生與公眾人士交流藝術。

明愛樂進學校校長葉懿寶致辭時指出,透過藝術教育能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發展潛能,並把藝術帶進社區。她期望是次展覽引入隨身藝術的概念,「使學生能隨時隨地、隨身、隨心去創作,欣賞藝術」。

藝術有助發展潛能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特殊教育)黎錦棠致勉語時,肯定藝術教育有助學生發揮所長,他讚揚該校教師善用不同的藝術媒介給予學生學習機會,用心關顧他們的需要。

目前該校約七成學生患有自閉症, 其餘學生患有中度智障或唐氏綜合症。視覺藝術科教師鄒汶芯對本報說,普遍學生礙於手肌功能弱,在繪畫或製作手工方面也有困難,其中的隨身藝術引入美國點畫藝術家Phil Hansen提倡的Goodbye Art創作方式,即善用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藝術創作後只以影像保存,再把物品「物歸原位」。

鄒汶芯說,不少學生的身體機能遇有不同的限制,但透過Goodbye Art集體創作能加強創作趣味性,曾完成的創作包括請學生一起以香蕉拼砌出笑臉圖案後跟作品說再見,然後一起把香蕉吃掉;或到籃球場執拾落葉並即場作畫, 拍攝作品成果後,再將樹葉作堆肥用途,從中帶出環保信息。鄒氏說這些團隊創作更可以提升滿足感,「當學生難以獨立完成藝術作品,團隊參與能增加樂趣,取長補短」。

明愛樂進學校成立於一九九四年, 創校初期已發展藝術教育,由二○○三年起與其他特殊學校合作舉辦聯校匯演,曾於不同的劇院或藝術中心展現藝術成果,讓學生融入社區。該校於二○ 一三年獲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教育獎。(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