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回歸廿年,政制發展停滯不前

期數
3826
刊登日期
2017.06.16
作者
孔令瑜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18 日 耶穌聖體聖血節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競選時的政綱指出,明白「一人一票」選舉對特區政府認受程度以及立法會公信力的重要, 她曾承諾,當選特首後將盡在人大「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氣氛。日前立法會亦曾討論「促請下任行政長官重啟政改」議案。不過議案最終在分組點票下,同時於功能組別及地區直選被否決。

再過兩星期,香港已經踏入回歸二十年,在香港回歸前十多年,香港人已經爭取民主政制,前後三十多年,民主政制依然是無望。回歸,真的值得港人花六百億去慶祝嗎?讓我們回顧香港在這二十年的政改爭議和中央的干預。

回歸初期,立法會在政制上曾往前行了一小步,按「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在立法會第二屆及第三屆廢除了選舉委員會的二十個席位,但取消後的二十個席位,卻分別在分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各補充十個席位,不民主功能組別和分組點票機制繼續牽制著立法會。二○○四年正當香港討論○七╲○八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的政改方案時,人大常委會以釋法手段,剝削香港人在○七╲○八年普選的機會。

曾蔭權於參選行政長官時曾承諾在任內解決普選的問題,二○○七年他曾就二○一二至一六年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展開公眾諮詢,結果顯示有過半數的市民支持在二○一二年實行雙普選。但人大常委不但沒有接納, 更在○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單方面公布人大《決定》:表示「香港在二○ 一二年不會實行普選」;二、「兩個選舉辦法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適當修改;就二○一二的立法會產生辦法而言,功能團體和分區直選各佔半數比例不變」;三「立法會表決程序不變」;四、「香港在二○一七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在二○二○年可以普選立法會」。

二○一○年四月,政府以「起錨」為口號推動二○一二政改:即二○一二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人數由八百加至一千二百;二○一二立法會議席由六十席增至七十席。選委由八百加至一千二百人,然而七百多萬香港市民只有一千二百人有票。方案因民主黨的支持而得以通過。

人大常委再次在二○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人大831決定》:立法會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的現行規定不作修改,而二○一七年開始行政長官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但先需經一千二百人的提名委員會篩選過,才由市民從已經欽點的兩至三名候選人中揀,幾百萬選民淪為投票機器。

二○一四年佔領運動後,以林鄭月娥為首的「政改三人組」,於二○一五年在831框架內提出的「袋住先」方案,可是方案再度在立法會被否決。

縱觀三十多年來的政改爭執,香港社會的撕裂愈來愈嚴重,而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介入,令真正的民主離港人愈來愈遠。

侯任特首林鄭月娥本身亦是從小圈子選舉產生,在競選期間中聯辦亦毫不避嫌地為她拉票。與其奢望小圈子政府,不如靠自己。回歸二十年是一個警號,提醒我們要為香港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作出改變,不能再坐以待斃。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