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人士舉行集思會 探討西貢小堂建築復修構思

期數
3826
刊登日期
2017.06.16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18 日 耶穌聖體聖血節

(本報特稿)教會人士發起「復修及活化西貢小堂計劃」,並於四月假西貢聖心堂舉行集思會,與會者強調教會在西貢的傳教足跡與歷史, 能喚起信徒的傳教心火,應予保育及善用為福傳媒介。

集思會上,該計劃發起人蔡惠民神父致辭時表示,他期望這些已停用小聖堂活化後能讓非信徒探望,並串連成為一條「福傳之路」。

蔡神父說,早期傳教士西貢半島建立了很多傳教點,但隨著人口遷徙而小堂停用。他指西貢可參考西班牙「聖雅各伯之路」的方式,透過不同保育工作建立本地朝聖路,「保留教會文化, 讓人重溫這段傳教歷程」,成為福傳的見證。

談到上述計劃的工作,蔡神父表示可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是整理歷史,收集相片及小聖堂遺址資料,或編輯成書(見小組臉書);第二是復修教堂建築,讓行山人士等繼續感受到教會的臨在;第三是活化工作,即使用及管理這些小聖堂,待朝聖路建立後,讓青年透過徒步苦行等方式作培育。

蔡神父當天亦邀請與會者參與這三方面的工作。他指該計劃未有定案,或可教區機構主導, 或成立民間團體。上述計劃成員來自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公教童軍、宗座外方傳教會及保育專業的信徒等。

湯漢樞機致辭時肯定這構思極具意義和創意, 他又指「要『活化』的,不只是古老的教堂,更是『活化』我們一顆傳教士的福傳心火」。

湯樞機期望這條朝聖路於將來建立後,朝聖者能藉此從大自然中、在同行的朝聖者身上、在重修活化的小堂內,及通過福傳生活與天主相遇。

學者談西貢傳教史:傳教士辛勤服務村落

談到西貢各小堂的傳教歷史,歷史學者林雪碧博士說,這些小堂在資源匱乏下成立,位處的村落當時只有數十至一百多人不等,而傳教士在艱辛環境下服務。

「傳教士帶來學校及其他服務,大部份村民都歡迎他們。」天主教徒林雪碧說,早期服務西貢的傳教士很多都長期營養不良,第一位正式派到西貢的神父三十三歲就過世,但他們仍能締結很多福傳成果,至一八七九年,單是大浪便有一百六十二位教徒。

早期服務西貢的傳教士不少都來自宗座外方傳教會,研究西貢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田英傑神父(S. Ticozzi)說,當年西貢以至大埔窰都屬於新安縣範圍內,是香港開教初期的重點服務地區之一。他指西貢部份地區教務昔日很興盛, 如大浪於一九三一年成為堂區,至六二年才歸入大埔堂區。

公教童軍分享活化經驗

近年公教童軍管理及活化西貢的白沙澳、北潭涌、黃毛應三所小堂,東九龍117公教童軍旅的李偉光說,這小堂初期用作牧養村民,至七十年代不少村民遷出、信徒人口減少而暫停使用,公教童軍活化小堂建築,恢復小堂的禮儀功能;協會也在此舉辦童軍活動。

不過,多間小堂建築仍荒廢有待整修。古蹟保育建築師張俊堅說,部份小堂建築外牆遭侵蝕,如浪茄聖母聖誕小堂,而重建耗用經費,他指可作不同程度的復修計劃,如先加固有關結構以確保使用者安全,除了進行工程外,也可讓義工在安全情況下參與除草等清理工作,讓當地發展成為祈禱丶靈修場所。

團體善用小堂培育青年

教區青年牧民委會執行秘書莫靜儀說,活化可結合培育工作,如考慮讓青年到此服務或參與活動,讓小堂建築保持生命力。

她說,大部份已停用的小聖堂處於行山路線「麥理浩徑」第一及二段,活化工作可善用地理位置及公教童軍協會的配套等。談到未來構思, 她指可舉辦暑期青年營,讓青年入住附近的營舍,日間則參與保育行動。

集思交流環節上,與會信徒李展球說,教會人士早於七十年代嘗試整修這類荒廢小堂,他當年便到赤徑聖家小堂協助清理雜草;他認為這些西貢小堂離市區較遠,教會人士需要採用持續的保育方式,避免小堂再次荒廢。

此外,有與會者提醒教會人士當留意小聖堂附近的發展計劃及土地業權問題,避免日後的保育工作受環境變遷所影響。

根據公教童軍協會的《白沙澳:歷史、文化與信仰的傳承》小冊子,除聖心堂外,西貢有十一間小堂建築。(鄧) 

• 部份圖片:「再踏先賢路 永續傳教心」臉書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