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唯物與唯心

期數
3826
刊登日期
2017.06.16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18 日 耶穌聖體聖血節

黑格爾的書不好讀,當時的人都說頗像「熱昏的胡話」,但讀通便知他集了理性思辨大成。因為由康德到黑格爾再到叔本華通稱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望文生義者便以為這一大堆學究都是唯心玄學鬼,其實他們最大的興趣在於探索,被稱為客觀的一切認知,到底「客觀」到甚麼程度?怎樣才能真的客觀?康德終其一生在實證科學花的力氣比哲學還多。黑格爾的邏輯體系,「概念論」屬於「主觀邏輯」,「客觀邏輯」則包括「存在論」和「本質論」。簡單地說,他認為概念是我們按自家的主觀認知去釐定的,並用它去把握研究的對象。概念中最基礎的是「存在」, 即「有」和「無」的對立統一,世上所有概念現象都可從這矛盾推演出來。而在推演時我們首先留意的難免是表象,但哲學則讓我們透過表象把握本質……瞧,這不是很踏實的見解嗎? 難怪這學說也常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其實,標籤某學說是「唯物」或「唯心」最易,卻也最無用。因為你無論怎麼「唯物」,都要用自家的心去思維考察;最標榜「唯物」的,因為太信自家的腦袋,也最易跑到最「唯心」的境地去。而被標籤為「唯心」的,若真能面對思維的真相,說不定反而最客觀。我是一頭鑽到黑格爾的書裡才知這是個最佳武庫,由前蘇格拉底的希臘哲人到法國啟蒙主義者思維方式的精髓,都給融匯貫通了。我後來讀許多書較易入手,得感激曾被黑格爾「熱昏的胡話」疲勞轟炸多年。

那時我把他的《小邏輯》對照著馬克思的《資本論》來讀。之所以樂此不疲,全因好奇。我自小最感興趣的只是書畫和音樂,對政治敬而遠之,因家裡書多,中學時已把五四以來的重要書本大致讀遍。文革嚇了我一跳,眼下一切既由兩個德國人發端,兩個俄國人定調,唯有由頭讀起,兩年間把這四個人的主要著作都讀了。我不是原教旨主義者,沒想過用祖師爺的書去月旦時政,只求弄清這四個人當時是怎麼想的?他們的想法後來落入不同文化背景中又被理解成怎麼不同的模式?愈讀便愈理解昔人和時人的分野,對許多不敢恭維的事反而多了同情心,對馬克思說的更深有同感:「歷史總是在重演自身,第一次是以悲劇,第二次是以喜劇。」我開始想寫點甚麼, 結果當然是大禍臨頭,先是牢獄,後是宣判為現行反革命分子,交農場革命群眾監督改造。那時我才廿歲出頭,讀《小邏輯》和《資本論》就在這段不見天日的時光。這兩本書都很艱深,我是花了約三年時間才讀通的。讀完頓覺打通任督二脈:《資本論》的邏輯結構承傳著黑格爾邏輯框架。說它是「唯物」的,是把黑格爾的元概念「存在」換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原子「商品」,「存在」中「有」和「無」的對立統一轉換成「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對立統一,生出「資本」基因結構的原型… …像黑格爾一樣,馬克思在這基點上推演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現象並有自己的結論。他對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