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人士談回歸廿周年呼籲關懷貧弱 培育青年

期數
3827
刊登日期
2017.06.2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25 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本報訊)回歸二十周年,有本地教會人士指出,面對近年的社會問題,基督徒更需要與貧弱同行,亦要關心青年的價值觀培育。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六月十八日在公教報刊登聲明,表達對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周年的信仰反思及社會期望。聲明強調基督徒承諾優先與貧弱同行、爭取民主普選、保衛法治制度、守護公民自由。

正委會認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並擁有「高度自治」,然而北京政府以及中聯辦多番干預香港事務,北京政府更多次背棄「普選」承諾,僭建「政改五部曲」和「八三一決定」;民生方面,港府繼續偏袒財團、輸送利益,無視貧富懸殊之禍患,當局亦對全民退休保障、標準工時等勞工權益置之不理。

七一回歸紀念日當天,正委會與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等多個基督徒團體假灣仔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行祈禱會為社會禱告。

勞委會李靜敏:社會需要經濟正義

談到弱勢社群處境,勞委會總幹事李靜敏六月二十日對本報說,議會以至政制向權貴及商界傾斜,以至勞工及弱勢權利未能充份獲保障,她強調民主政制有利於社會平衡發展,並期望信徒以至坊間僱主敢於為弱勢取捨,作「經濟正義的皈依」。

李靜敏說,回歸後讓她感受至深的,是教會同工與弱勢群體同行的經驗,這包括基層工人及少數族裔。「最深刻是二○一一年設立最低工資,可惜工資已追不上物價。」她指勞工狀況某程度上於回歸前後沒有改變,制度所限以致標準工時未能立法,故期望新特首能重視勞工權利。

回顧近年的社會風氣,她指若「香港人優先」的思想若走到極端,則有礙扶助弱勢:「香港人對福利比以往更敏感,每涉及新移民就表示抗拒。」她指社會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時不應分背景,市民應本著同理心親身接觸窮人。

信徒學者馮應謙:當關心青年前路

天主教徒學者馮應謙六月二十日對本報說,青年於回歸後仍具備清晰的港人身份認同,惟社會價值觀普遍重視金錢,教會應加強對青年在人生規劃、心靈輔導等方面的培育,與他們一起面對人生抉擇。

馮應謙曾擔任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委員,現為天主教傳播事務委員會委員。他憶述一九九七前後仍在美國修讀博士時,特意返港見證回歸,並自九六年起與學者每兩年進行「香港身份認同」研究至今。

「當年不少人憂慮回歸後的前景,擔心港人身份認同會否慢慢消失。」本身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馮應謙說,他九十年代初就讀中學時,教會有見青年少關心社會,便鼓勵他們關社,而現今青年早已能透過學校及社交媒體等認識社會,社會價值觀愈來愈清晰,普遍亦認同港人身份,反而現在求職與住屋等問題挑戰較大。(鄧╱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