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香港回歸二十年

期數
3827
刊登日期
2017.06.2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25 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際此香港特區籌備慶祝香港主權於七月一日由英國回歸中國二十周年,教會也該回望一下這段最初不安,繼而驚訝,最後是充滿不少疑問的歲月。

當時鐘踏入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往後會發生甚麼事情。在有人慶幸結束殖民地統治的同時,亦有不少教會人士、如同普羅市民一樣,感覺到不安和恐懼,擔心這個新主人或許會把已經習慣自由飛翔的一對教會翅膀剪掉。

當時,多個天主教機構認真考慮過遷往曼谷或馬尼拉,且有幾家機構付諸實行,或至少把檔案和檔案庫遷離香港。當時亦有教會人士討論過,教區應否把檔案庫遷走,但教區最終決定要信靠,因為不管怎樣,教會必須學習如何在不可知的環境中自處,在信仰的光照下繼續運作。

儘管經歷了許多起伏浮沉,但教會於回歸中國後這二十年來出現了長足的發展:成年人領洗入教的數字大幅增加。然而,一如其他地區,司鐸和修會生活的聖召依然寥寥可數。但值得關注的是,蓬勃發展的教友牧職於新教友人數增長裡反映出來:高度活躍的慕道者、教友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合一運動和堂區生活等。

然而這些積極發展,卻不能與教會這二十年期間所面對的困難相比擬──在踏入第三個千禧年代不久,教區已就有關學校管理的《校本條例》與政府發生爭拗,因為教區擔憂新條例會奪去教會天主教辦學理念的自由度。事件擾攘多年, 直到終審法院裁定教區敗訴始告終。

政治層面的挑戰則要較長一段時間才浮現出來。教區方面和不少教友,一向支持推廣一人一票的普選模式,故北京遲遲未讓香港落實普選,正正與支持普選者的理想相背;而北京當局與香港人的矛盾到了二○一四年雨傘運動爆發時更見尖銳化。雖然有關方面不斷否定雨傘運動背後的理念,但這場運動無可否認是香港政治的關鍵時刻。

然而,一如任何地方的天主教徒, 香港教徒的政治立場建基於其背景、社會階層和個人的利益,而不是以意識形態來界定。教會內,雖有不同階層對這運動表支持,但也有不少人持相反意見──例如有人埋怨教會做得太多的同時,亦有人不滿教會做得不夠。

經過這二十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的不安情緒似乎去而復返,因為北京不僅對政治進程加以箝制,且進一步收緊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

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以外,三頭馬車的最後一頭便是宗教自由。下任特首林鄭月娥曾經提議在政府內開設宗教事務小組,在不同方面的教會人士大力反對下,林鄭月娥除去了此建議。然而, 這提議是否依然紀錄於議程上?即使事件不會在明天發生,我們也要守好本份,提高警覺,讓歷來享有的人權法治──包括宗教自由可以延續下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