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彌克加入道生會 晉鐸後往海外傳教

期數
3827
刊登日期
2017.06.2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25 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本報特稿)新鐸張彌克昔日在海外回流香港後加入道生會,晉鐸後成為傳教士:「父母把我奉獻給聖母,令聖召產生果效,而當我回應司鐸聖召時,聖母一直牽著我的手,是她帶領我走向修道的路。」

張彌克是道生會首位完成司鐸培育的香港人,他剛於五月二十日在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晉鐸,稍後的傳教點則須等候長上決定。

新鐸晉鐸前對本報說,他選擇在港升神父是為了謝恩,「我在香港回應聖召,並在入會前幾年在港接受信仰及祈禱培育,為回應聖召作好準備,故此我希望在此感謝各人,並鼓勵更多青年回應聖召」。

張彌克一九七七年生於香港,八九年移居澳洲,至九三年領洗;一九九七年他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修讀建築學,同年暑假參與避靜時首次感到天主的召叫:避靜中他在彌撒後到小聖堂祈禱,閉上眼時他看到一位身穿神父衣飾的人胸前掛上銀色的被釘耶穌的十字架,十架更呈現出劍的形狀,「我不知為何會不斷流下眼淚⋯⋯當刻我不斷反覆唱起『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去讚美天主」。

兩次感動終回應召叫

祈禱後,他遂向從香港到澳洲主持避靜、時任教區聖召委員會主席閻德龍神父諮詢。「我問他這是否聖召?」閻神父只鼓勵他先作好本分,準備好升學及建立事業,並向他說:如果天主真的召叫了你,祂會再次找你。「事隔十二年後,我在香港再次聽到天主的聖召。」

張彌克一直把這經歷默存心中, 至二○○○年他在澳洲畢業取得建築學學士、○二年回港工作、○八年獲建築師資格,那時他在事業和感情上均穩步發展。○九年初,他參與青年祈禱聚會時,有神父邀請有意回應召叫的青年上前,儘管他當時未及回應,但內心卻想起十二年前的召叫,「聚會後我向神父分享,他認為我應給予天主一個機會,開放自己去辨別聖召」。

兩個月後,他參與四天的聖依納爵神操, 「在避靜中發現耶穌想我走這條路,我願意放下工作、家庭去跟隨祂」。

然而當他決定放下所有而去修道,並未奉教的父母和與他感情要好的女朋友,對這決定感到十分驚訝,「這也是我從未經歷過,亦未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候惟有不斷祈禱」。

二○○九年四月,張彌克終在港加入道生會,同年六月赴台灣接受初學培育,一○年四月派往美國位於華盛頓的道生會修院接受神哲學培育。他此前分享在祈禱中看見十字架和劍,正是道生會會徽的特徵之一。

他形容司鐸培育令他大開眼界,團體生活充滿喜樂,美國修院內共四十多位修士,他與來自不同洲陸的會士一起生活,「一起踢足球、洗碗,節慶時一起慶祝⋯⋯每月家庭日與第三會成員相聚、暑假約兩至三星期到美國其他堂區附近福傳、協助修會辦青年營等,每次也有近四百位青年參與」。

司鐸培育使他更重視「在生活中學習跟隨天主的聖意」,而加入道生會之初,他相信是天主開啟了修會的門給他,遂取名為張彌克,「此名提醒我彌撒的重要,並在生活上度克己生活,以及背負耶穌十字架」。

於五月二十日晉鐸當天,張彌克向參禮者送贈印上瓜達盧佩(Guadalupe)聖母畫像紀念卡,背面寫上「To Jesus Through Mary」(藉著聖母、直達耶穌):「如果沒有聖母,便不能走向耶穌,更不能完成或成為一位好司鐸。」他深信在鐸職生活中要依賴聖母帶領,「把自己以及帶領其他人走向耶穌」。(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