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家堂:信仰的學校

期數
3827
刊登日期
2017.06.23
作者
梁偉才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25 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教宗方濟各在《愛的喜樂》勸諭中,再次強調家庭是培育信仰的園地。家庭與堂區一樣,都是信仰溫床的地方。

回想起小時候,雖然在家中並不會有教理講授課堂,但每到星期日,父母也會帶著我們六兄弟姊妹一起參與感恩祭,主日學。我初領聖體及領堅振後,並沒有參加任何善會,也從不懂得當輔祭,我只是名副其實的主日教友。不過,由於母親是婦女會會員,也經常協助堂區的大小瞻禮及聯誼活動,加上我家又近聖堂,我們幾兄弟姊妹有時也被召去幫忙做苦力,搬搬抬抬,其他的嬸嬸對我們一家都很關心,常常把一些剩餘的食物給我們帶回家享用。當有一些教友遇到困難時,母親及其他教友也會盡力幫忙。聖堂成了我們經驗家的地方。

在家裡,父親並不喜歡講大道理,也不多言。但作為一家之主,每次用膳前,他都會帶領我們一起祈禱。每到大節日,他總會在晚上聚集我們一家,於耶穌聖心像或聖母像前誦念玫瑰經。記得有一次,因為家中停電,父親便帶領我們一起依著微弱的燭光誦念玫瑰經,他說:「今晚不能睇電視,但可以祈禱。」另外,父親也會在遇到經濟困難時叫我們大大小小,一起走到家中的聖安多尼像前祈禱。有趣的是,通常過幾天後,他也會請我們一起向聖安多尼謝恩,因為當前的難關已過,大家可以鬆一口氣。我們在這家學會依靠天主。

父母的榜樣,他們的信仰生活讓我們一家大小漸漸地在信仰中成長。

事實上,家庭及堂區都是栽培信仰的園地。反觀今日的家庭,有些教友家長在家中從不提任何信仰的事,更不用說祈禱。他們從不鼓勵孩子回堂區參加主日學,預備初領聖體及領堅振,反而刻意於星期六、日安排一連串的學習活動給他們的孩子,淘空他們所有的時間,扼殺他們的靈性成長。有一些教友家長更沒有安排孩子領洗, 美其名為:讓他們長大後由他們自己選擇。我很多時也會氣憤地反問他們:「是否要讓小孩長大了,才讓他們選擇吃人奶或奶粉?」也許到時已經太遲了。

的確,信仰培育應由小時候在家中,在堂區中開始。我們相信,小孩子,青少年以至青年,若能在這「兩所學校」獲得基本的信仰培育,體會到真正的信仰生活,他們的人生一定不會落空。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