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聖母聖心會鮑致謙執事: 傳教士以推動本地化為己任

期數
3828
刊登日期
2017.06.30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7 月 02 日 常年期十三主日

來自喀麥隆的鮑致謙執事早前對本報說,聖母聖心會的培育較著重讓會士適應不同文化,故他較易適應來港後的生活,當中他最享受與教友「一起飲茶,吃蝦餃、燒賣、叉燒包,而最喜歡的中菜就是咕嚕肉」。

鮑執事說,傳教士到他非洲的家鄉傳教時很注重本地化,例如喪禮中會保留一些追念親人的傳統禮節,以表達民族的生死觀,令他反思到傳教士在致力本地化的同時應如何拿捏分寸。

「家鄉堂區三位神父分別來自比利時、剛果及菲律賓,讓我體驗到不同文化如何共處。」這些聖母聖心會傳教士的表樣,啟發他回應聖召,他二○○六年在當地加入聖母聖心會,於剛果接受初學培育後,回到喀麥隆完成神哲學培育, 二○一四年獲委派到亞洲傳教,先到菲律賓學英文,一五年再轉到香港學習中文,至去年轉到天水圍堂區,晉秩後服務該處。

三十二歲的鮑致謙生於非洲喀麥隆一個公教家庭,他說當地人主要信奉天主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其中以天主教徒佔多數。

欣賞傳統 適應多元

「非洲教會的歌曲如當地民族般熱情,但我較為內斂,故喜歡較溫和的音樂,特別欣賞拉丁文彌撒及聖樂。」

鮑執事說,聖母聖心會會士不單只來自比利時及荷蘭,也來自世界各地;而除了他在港服務外,亦有其他非洲裔會士。「聖母聖心會的傳教士培育能幫助傳教士易於適應多元的文化社會,讓他們學習如何在異鄉傳教。」他指修會的氣氛與培訓給他信心去適應不同的文化。

談到香港的生活, 他說現在的朋友都是本地人,尚未有加入非洲同鄉圈子,但他仍關心在港外地人,又認為信徒應多關心和服務外籍傭工。

鮑執事說,他修讀神學時用法文,故現在需要加倍努力學習以中文去表達信仰;為此,長上安排他在慕道班陪伴慕道者成長、照顧主日學的少年,從而學習用最簡明的中文講授道理,務求讓非信徒聽得明白。

雖然異鄉文化讓他的生活更豐盛,但他坦言修道過程中曾遇上心理關口:「我曾經猶豫:天主是否真的召叫我成為神父,我擔心是因為我有很多限制。但當回望自己的培育生活,確實充滿了天主的恩典。」最終他明白到修道生活有高有低,於是安心繼續學習。目前繼續接受司鐸培育的他,正努力為服務本地教會作好準備。(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