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人士談回歸轉變 強調當辨識時代徵兆
(本報訊)香港回歸二十年,有本地教會人士指出,教會的牧養處境隨著時代改變,教會團體須更貼近市民長工時等處境,推動整全的牧民配套。
張心銳神父一九九七年開始尋找聖召,在港中七畢業後即回澳門接受準初學培育:「那年是『沙士』,修道並非避世求安穩,相反,我更想在亂局下貢獻社會及青年。」他指社會轉變巨大,本地教會的工作有時顯得抽離了民生,故此宜更貼近港人生活。
慈幼會張心銳神父六月十六日對本報說,「回歸前香港社會不斷進步及發展,那時我希望提升自己去滿足社會的文化標準。」張神父觀察到當中有挑戰亦有機遇,例如社會愈來愈講求快速卻不求深度,他認為這是退步;但另一方面,資訊爆炸令青年更容易找到資訊去回應社會議題,其行動更為自發,這增加牧養挑戰。
「神父會感吃力,教會在牧養青年上要轉型,例如更重視協同效應,並整合工作。」他指當前教會牧民架構好些方面追不上時代需要,他期望教會進一步與民間團體互相學習,在牧民計劃上加強協調。
談到近年教會的關社參與,張神父指社會退步之際,教會更要發揮道德力量。本身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委員的張神父說,他參與過不少祈禱聚會及遊行去表達信仰對公義的關注,其中最深刻的是佔領運動期間到場陪伴青年。
「二十年前,我想做個服務青年的慈幼會會士,陪伴他們、平日教書,卻從未想過像過去一般日子,不時遊行或參與社會行動,好些時候更會和陳日君樞機一起。」張心銳神父說,回歸後的社會變化比他預期中大得多,這促使他更認清鐸職,以及去思考如何成為青年與教會的橋樑。
教總會長黎育輝:忙碌毋忘追尋信仰
談到教友培育處境最大的改變,教友總會會長黎育輝六月二十二日對本報說,這莫過於香港人工時愈來愈長,這有礙信徒參與教會及作平日靈修。她鼓勵信徒以家庭為培育起點,與家人共同加深信仰。
黎育輝說,「家庭的信仰使命感需要加強,重視聖召培育,公教家庭成員不應各自各參與教會」,應團結一起成長。
談到九七大關,當年已出任教總幹事的她說,回歸後人心趨向安定,宗教自由得到保障,教友的服務心火愈來愈旺盛,尤其新教友更主動接受培育,近年的神學培育更愈普及;惟長工時影響教徒參與堂區。她期望教徒從家庭帶動培育及互助風氣;也不要受忙碌所困,平日要抽時間看聖經。
她說,近年的風氣確會令教徒對社會的信心有所動搖,但信仰的使命加強了他們服務本地教會的信心。(鄧)
相關資訊見印刷版12、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