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回歸二十年後的挑戰

期數
3828
刊登日期
2017.06.30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7 月 02 日 常年期十三主日

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歷了不少高低起跌。有人認為,回歸以來北京大致信守承諾,香港人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一國兩制亦算成功落實,值得肯定。另一邊廂,不少人卻認為香港的經濟民生問題多年來沒有解決;多次人大釋法、民主進程停滯不前,以至特首選舉均令人覺得中方介入香港事務,重「一國」多於「兩制」;加上近年的政治文化每況愈下,社會撕裂,間接助長了港獨論調的形成。

面對這種局面,有人指中央已待香港不薄,只要我們著眼經濟發展, 不要觸碰敏感的政治議題,中港融合可為香港製造不少商機;亦有人灰心失望,產生極大無力感;又或有人接受小圈子產生特首的現實,慢慢喪失了要求政制改革的動力,無視基層市民未能分享經濟成果的事實。

然而,身為基督徒,我們就停留在以上的回應態度嗎?我們相信上主才是歷史的主宰,而我們每一位都是祂的合作者,有能力作出改變,賦予歷史新的意義,共同為拓展天國作出努力。

根據教會的社會訓導,教會不單從經濟利益來考量行為或事件的重要性,反而以人的尊嚴和價值為先。因此,檢視香港的某些政策、發展項目和法規,或判斷人的價值行為取向時,會問是否符合人的整全發展、體現公民的參與權利,以及社會的大眾福祉? 

問題是,我們的教友以至牧職人員、培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牧養教友和學生時,有否掌握教會這些社會思想而培養他們公民和民主的質素, 以作出合乎愛德和義德的行動?培育工作是個漫長的過程,無論在教會或學校,這些價值傳遞和人心轉化都需要持續和加強,並在真理光照下慢慢形成,讓受眾能作出果斷決定,按責任感行事。

作為社會良心的一員,面對當今社會的撕裂局面和中港雙方欠缺互信,教會或可主動向新政府進言,提醒政治領袖應有的道德責任:營造真正的對話空間,努力與社會各界尋求共識。新特首應擔當橋樑角色,包括如實向中央反映香港實情,並說服中央信任港人,給予香港更大空間以實踐「兩制」,建立互信。此外,政府須解決經濟民生的深層次問題,關顧社會上每一個人,特別是議價能力低的基層工人和弱勢社群。

香港在未來的歲月裡仍會面對很多未知數,而且很多因素亦不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然而,作為有信仰的人,我們即使失望亦不能絕望,復活主帶給我們的正是希望的信息。正如教宗方濟各最近在TED演講中所言: 「一個人已足以令希望存在,而那個人可以是你。然後有另一個『你』⋯⋯之後成為『我們』,希望就由『我們』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