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丁松筠神父安息 二千台灣民眾冒雨送別
( 天亞社訊) 台灣民眾冒著傾盆豪雨, 歡送服務台灣長達半世紀的耶穌會士丁松筠神父(George Martinson)。
「天堂再見!丁松筠神父歡送會」於六月十七日在台北市最大天主教堂聖家堂舉行,除了天主教徒,也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人士及民眾,約二千多人出席,送別這位美裔中華民國籍神父。
丁神父因急性心臟病發去世,於五月三十一日被發現時,是跪倒在他服務的台北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神父寢室床邊,享年七十五歲。
耶穌會表示, 因為丁神父一直心臟有問題,在十多年前就寫下遺囑,之後歷經了不同的際遇,修改遺囑兩、三次,他在遺囑裡指出「我們要彼此擁抱,因為我們彼此尊重、信任,自然地就會表達關懷之意」,所以丁神父不希望大家悲傷、難過,而是要彼此擁抱。
前光啟社社長嚴任吉神父證道時說,跟丁神父認識了四十年,在光啟社一起工作和生活也超過二十年。丁神父在高中畢業前,受到被譽為「非洲之父、非洲叢林醫生」的史懷哲影響極深。
另外, 丁神父也受到奉獻老撾的美國醫生杜里(Tom Dooley)的影響, 想以醫學來從事福傳工作。但待他加入耶穌會後,發現自己沒有行醫的天份;其後在讀哲學時,法國籍耶穌會士德日進神父(Teilhard de Chardin)的思想及研究, 對他後來的生命有很大的影響。
教廷駐華大使館代辦高德隆蒙席(Sladan Cosic)致意說:「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說:『聖言(基督)總是超越我們的語言,語言是絕對沒辦法完全表達祂的。』丁神父生前所有的話語,都以不同的方式、語言和服務, 特別以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一一表達出來。」
教宗方濟各聽聞丁神父逝世也撰寫致哀文, 指出:「丁神父『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份偉大的禮物』, 相信丁神父仍會繼續是一份禮物。讓我們記住,並實踐丁神父留給我們的例子:博愛、奉獻、交談、對人類的關懷和神父愛德的榜樣。他現今是在我們恩澤與仁慈的天主寶座前(希伯來書第四章第16節)的代禱人。」
為感念丁神父一生功績, 總統蔡英文特賜褒揚令,由教友副總統陳建仁為代表於殯葬彌撒上頒發,由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李驊神父領授。
殯葬彌撒由李神父主禮,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共祭, 台北教區洪山川總主教、前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王豫元等都前來參禮致哀。還有丁神父生前電視演藝和政界好友等。
黃兆明主教主持告別禮後,丁神父遺體隨即運往彰化靜山的耶穌會士墓園安葬。
融入台灣 從事傳播
丁松筠神父於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日在美國聖地牙哥出生,六七年奉耶穌會命令到台灣傳福音,但那時, 丁神父連一個中文字都不認識。其後, 他不僅華語流利,還會用台語和原住民語唱歌,更會推廣美語而出現在電視熒幕上,以「傑瑞叔叔」從事電視美語教學,引領兒童學習美語風潮。
他又在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職務上,籌製「大地的孩子」、「尋找祖靈地」等節目,眷注原民信仰祭儀,記錄在地文化。
丁神父以「燃燒生命— 點亮世界」、「生命的淨化與成長」等主題,悉力巡迴講演,推廣人文關懷。他曾以報導泰北難民《殺戮戰場的邊緣》、偉大傳教士《追憶沙勿略》影片,分別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暨亞太影展最佳短片、國際多媒體協會銅牌獎等殊榮。
丁神父終於在二○一六年獲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表揚,今年初申請歸化中華民國籍,領取身分證記者會定於六月一日舉行,而遺憾的是他於前一天去世,未能親身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