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少數族裔議題多 委員會續期不容再拖
香港本來由一個從前中英雙語皆通的社會,到現在漸漸變成中文單方面主導各層面。對於在本港佔九成七的能夠閱讀這篇中文文章的我們,自然覺得理所當然。
可是,對於同樣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居港少數族裔群體,近年生活各方面都面臨全方位的挑戰。由於政府的語言政策未及追上社會主流語言轉向(如早年教育制度未考慮支援少數族裔學習中文),以致現今即使操流利英語甚至廣東話,卻不能讀寫中文的少數族裔在就業、住屋、社會支援等各方面,都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
少數族裔力求融入,只能單靠自己日常與主流社會接觸學習廣東話, 可是讀寫中文甚至在普通話方面並未有具系統的教育制度支援。加上種族歧視等其他因素,他們雖然兩三代都以香港為家,卻在職場以致經濟方面俱「輸蝕」;亦有部份少數族裔用他們學習廣東話的天賦,專攻習得一口流利英語。英語雖是本港法定語言, 但實然地位卻又大不如前。所以在我們的服務經驗中,有操流利英語的少數族裔人士在英國深造並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在香港卻被迫從事地盤雜工的工作;另一個類似個案在經濟有困難時甚至未能與不諳英語政府部門前線職員溝通,造成誤會以致失去各種補助、勞工權益等。
在本中心、民間團體及立法會議會多番爭取之下,立法會終於在去年九月成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討論現時各階層的少數族裔迫在眉睫的議題,包括使用醫療服務、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 以及就業支援等。少數族裔社群亦可透過委員會向港府施壓,以改善各項政策及支援的多文化視野。
可是,立法會方面卻以議題眾多而有不同委員會正排期成立為理由, 打算在本年度完結後便不再繼續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的工作,最多只能再延長短短三個月便需草草終結。在「短命」得連續會都只得全年十多次會議的委員會中,連少數族裔面對的問題都未來得及一一闡述,更遑論令政府官員正面回應交待甚至提出政策上的改變。其中一次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更將三個議題(當日題目為《少數族裔人士在獲得房屋和醫療服務方面遇到的困難,以及關於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的意見》)合一討論,結果自然是團體用盡時間各自表述,質詢分散,官員未需太多回應該日會議便告終。
筆者當然不認為扶貧是簡單的工作,但當連扶貧這項單一議題,其小組委員會持續近五年亦未能真正紓緩香港持續多時的貧富懸殊問題。試問既長遠又錯綜複雜的族群關係又何以能在一年內解決?所以懇請社會各界,包括各立法會議員支持保留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為立法會多一份容納多元及弱勢聲音的平台及機制,並促使政府持續關注不同族群在香港遇到的困難、討論及制訂長、中、短期的政策,促進真正的種族融和。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