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幼會 謝家賢神父晉鐸金禧 感謝聖母陪伴他回應司鐸召叫

期數
3830
刊登日期
2017.07.14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7 月 16 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慈幼會士、進教之佑堂主任司鐸謝家賢神父剛於六月十一日在進教之佑堂慶祝他八十大壽、入會六十年及晉鐸五十年,他為一生得到聖母助佑而感恩,「我自幼失去雙親,當痛苦失意時會以書信向聖母傾訴,她有如我的母親,助佑我去面對一切」。

謝家賢於一九三七年生於肇慶水坑村,父母遂按村內傳統安排他出生的第八天領洗,並以傳教主保方濟各沙勿略為其聖名,「兒時我喜歡扮演神父開彌撒,常在家中以布蓋著石枕扮成祭台,又用紙剪成圓形作聖體;村民十分敬重神父,在村內凡見到神父要打跪(單膝跪下),然後說:『神父,天主保佑。』」

他六歲那年正值抗日戰爭,父母飽受戰亂侵害其後相繼去世;九歲時他離鄉到澳門與當裁縫的兄長團聚,兄長安排他到澳門無原罪工藝學校(現為慈幼中學)就讀及寄宿,他因此接觸慈幼會,並於五○年小學畢業後進入備修院。

以四年時間完成小學的他形容當時讀書成績一般,「小學畢業僅僅合格,升中進入備修院後才開始認真起來,我的拉丁文成績不俗,更會替同學補習」。

一九五三年,備修院從澳門遷移到香港, 謝家賢與四十多位修生搬到九龍新落成的鄧鏡波學校(進教之佑堂在校園內),「當時這裡很荒蕪,前身更是亂葬崗,當年我與其他修生在校園以種植蔬菜、蕃薯為生,翻掘田地時竟發現骸骨,有次更在田裡掘起陀錶。」

他說修道生活很快樂,「事事感到新奇,最喜歡參與禮儀,當自己仍為備修生時長上安排我負責禮儀」,因此讀神學時他希望修讀禮儀,但由於當時已有修士修讀,長上遂推薦他進修哲學。

謝神父於五七年宣發初願,六三年矢發永願後到意大利都靈讀神學,六七年晉鐸,同年到羅馬深造哲學碩士,六九年返港後被派往長洲慈幼會遠東哲學院(現慈幼靜修院)教授哲學。當年的學生包括香港、西班牙、瑞士、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地的修生,「讀書時我以意大利文學習,沒想過以後卻須以英語教學,故備課時要把意文翻譯為英文,幾辛苦」。

在長洲時他常與修生踢足球,現在的球場更是由他和修生一起挖掘學院旁的山坡而成,「試過下大雨,半夜時全體人員,包括我、修生,以及陳日君神父也幫忙搬運大石阻擋泥石沖入,原定翌日的聖三瞻禮也順延至下午舉行, 一起齊心築起『堤壩』保護學院」。

一九七二年哲學院遷往筲箕灣慈幼會修院, 翌年他擔任備修生院長兼教授哲學。後來又被派到香港仔工業學校、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等擔任學校院長及校監,至一九八九年派往進教之佑堂,負責為當時的小堂成立堂區,其間於九五年主教派遣他到長洲花地瑪堂區服務約一年半後再返回進教之佑堂。

二十多年來神父一直在進教之佑堂服務,其中難忘回憶要數八十年代他常與堂區聖雲先會成員上門探訪居民,接觸並支援新移民家庭; 又到何文田徙置區一帶邀請學童到堂區遊樂、上主日學;主日則向小孩派發麵條、米等,讓他們帶回家,「試過有一艘意大利郵輪抵港並送上大量芝士給堂區,我轉贈予孩子,家長卻誤以為是肥皂而弄出笑話」。

在不少信徒心目中,謝神父凡事「有求必應」,尤其當信徒為已亡親屬辦理後事時他也會盡力幫忙,甚至陪伴家人到殮房;他憶述時任修生時曾因肺積水住院近三個月,其間因床位不足,大部份時間須睡在殮房隔鄰,「每有遺體推進殮房,精神許可下我也會入內為亡者祈禱,念玫瑰經」,這個經歷,教他看透死亡。

面對生死,他說:「死亡是對自己最好的警醒,要做好自己本份。」又不時與信徒論生死, 並向教友說:「你原來是土,將來仍歸於土。」(參創三19),藉此鼓勵他們常懷謙卑,成為主的工具。(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