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照顧

期數
3831
刊登日期
2017.07.21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7 月 23 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智十二 13,16﹣19  ∣  答唱:詠 86  ∣  讀經二:羅八 26﹣27  ∣  福音:瑪十三 24﹣43 

「管治」這個名詞,現在聽起來總有一種壓迫感, 會起鷄皮疙瘩,可能受到經驗影響。本來任何組織體系,在人事上的安排,作業上之處理,都需要適當的管治,才得以維持及發展。按《說文解字》記載,「管」本是古時官吏的毛筆或印章,因此引申至行使職權、負責任、施德政;而「治」則從「開水道、修堤俱,引水防洪」,引申至疏通機體,安排妥善的意思。

此外,有所謂「管理」與「治理」。「理」者,順按「璞石之紋路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故此「管」與「治」皆要合乎正當規律,彰顯其有序得體。按真理而行善者,乃實質之美。運用正確良心下的原則,執行在位之本分,公平、正直、承責,乃管治之正道;必然深得民心,不用假造或以威嚇贏得民望。

舊約中的《智慧篇》勾劃出一套天主管治之道,給我們更了解祂的美善寬仁。當我們想到天主的權力時,必然意識到祂是一切的主宰、公義的本源,在審判上理所當然地擁有絕對的權威。除此之外, 祂還是照顧萬物的神,諒解之神,溫和之神。(智十二13 , 16 , 18 )天主有權公允地懲罰那些膽大妄為的人,但是祂更願意行使祂的權能於賜人懺悔的機會,讓人得到教訓以後,在滿懷希望中加以改進。(智十二19 ) 

天主以仁愛管治 為使仁愛流傳世上

天主以仁愛管治,為使仁愛流傳世上。這是最務實的管治方針。因此,倘若我們誠心信主向善,便不會對天主的權威和管治反感,或對遵守誡命抗拒。因為處於發自愛的根源之權威、管治和誡命下的狀態,並不是貶低人格的附屬,違背良心的順從。愛的管治順真理迎道義而行,聆聽大眾的聲音,體恤照顧各人的需要,同情憐憫弱者的困惑, 使人放心交托而非擔心受怕。

在常年期這階段之天國教室裡,主耶穌繼續就地取材,採用農夫的智慧,放在其講述的天國比喻中。大自然及種植環境裡面,真是充滿著各種既簡單又直接的生活道理,可以啟發我們心智。我們首先可跟耶穌學習這份觸覺敏銳的精神,藉著鍛鍊「意識生活」(conscious living),就是從最普通日常的事情上,取得豐富的靈感,引用到信仰人生中;蓋因日常大小事情,都蘊藏著天國智慧的種子,值得我們留意珍惜。正如「撒種者的比喻」所指, 能夠讓多少種子生根發芽,成長結果,便靠我們自己盛載的能力而已。

在栽種的時候,經常令人詫異的是有那麼多的莠子混在其中。莠子究竟從哪裡來?明明只播下好種子,泥土裡甚麼別的東西都看不到,肯定那些莠子不是自己播種的!實情真的是這樣嗎?曝露在野外的土壤,就如我們活於地堂的人,絕不可能是無玷,完全沒有雜質的。不論我們怎樣再三處理那片培植土地,仍然防止不了微風或昆蟲在傳播著雜草的種子。

莠子看似無甚殺傷力? 可逐漸侵蝕靈魂

我們的首要任務,本是把好種子悉心栽培;適當日照水分,按時修剪施肥,再以除草滅菌防蟲輔助。否則,倘若從開始便放錯重點,只顧為莠子雜草而煩惱,那麼缺乏正向的推動,如何能夠堅持辛勤耕耘下去?不妨回到基本的問題:其實我們知道自己想要栽培的是甚麼?收成又預期是甚麼?一個農夫連種植的專業知識都缺乏,甚至連在種甚麼都弄不清楚,難怪在胡亂打理下,莠子更受益,長得更茁壯繁茂了。或許還鬧出天大笑話來,誤把大捆莠子當作豐收呢! 

不是我們完全不懂天國的種子。要列舉出來,大概都難不倒我們:信望愛三德是主要作物,還有真福八端、聖神七恩、四樞德、十誡,與及聖人們的各樣神恩等等。我們都嚮往能收穫滿盈,但又自覺微小,如芥子和酵母。不過耶穌鼓勵我們不要輕看自己,與及在天主的恩寵下,天國種子的潛藏生長能力。(瑪十三31 — 33 ) 既然如此,哪些天國種子自己何時曾經專心培養過?結果又怎樣?享受到多少成果?如何滋養自己的信仰和生命? 

不過莠子的種類委實太多,更是不勝枚舉。同樣我們可以立時講出七罪宗來: 驕傲、憤怒、吝嗇、迷色、嫉妒、貪饕、懶惰。只是在對付它們的侵害方面,有很多徒勞無功的經驗,因為由罪宗衍生的各種誘惑與愆尤,實在太變化多端了。日常生活的莠子,不知不覺間已經在繁殖,比如散播謠言,背後肆意批評及中傷他人, 養成說謊與瞞騙的習慣,或利用朋友親人的好意,以滿足自己的私心。我們必須特別小心這類看似無甚殺傷力的莠子,逐漸侵蝕整個靈魂的健康。

聆聽聖言之後 單獨與基督相處

當耶穌說:「好種子,即是天國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惡的子民」(瑪十三38 ) 時,祂所指的邪惡子民,可以是別人,也不一定只是別人。當我們受到莠子影響而犯罪,我們便可能成為別人莊田裡的莠子,成為邪惡的子民了。或許這就是耶穌在這個比喻裡的意思。在現世我們都不可能於任何一刻大膽宣稱自己從此是義人,不會再犯罪。我們切願不再犯罪,但是難保仍有軟弱的時候。家主等待收割時才處理莠子,實是給予我們畢生的磨練機會,使進入永生之際,已能靠恩寵的扶助,成為了麥子。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耶穌私底下向門徒講解比喻,這行動背後的靈修意義。(瑪十三36 )當然那並非顯示出耶穌是個偏頗及吝嗇的師傅。我們可以想像,誠如我們在聖堂裡或在團體內,聆聽過天主聖言之後,回到家裡來,就是心裡的內室,單獨與基督相處時,在寧靜的空間中,祂亦會把聖言的含義,娓娓道來。祂要來為聖言作進一步講解的家,是所有願意作更深度聆聽祂的家,喜歡與他談心的家。

天主的管治, 是無微不至之照顧。祂不但沒有排斥任何人,反而向所有人開放,向所有人發出邀請,並給予充分時間和機會回應。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