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善用假期 長幼共融

期數
3832
刊登日期
2017.07.28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7 月 30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放假,不少人為此雀躍!上班上學的,連照顧孫兒的松柏一族也渴望消閒休息。但今年暑假,傳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逝世、工人罹難、立法會議員被取消資格等消息,令放假季節加添沉重。

英語「假期」(holiday)一字,源自古典英語holy day,是「神聖日子」的意思,參與宗教信仰節日,有「更新」自己、再創造(re-creation)之意。

中國傳統裡,休假制度可追溯到孔子時期,晉代陸雲在《請吳王觀書啟》稱:「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休息日稱為「禮拜天」,據說是在清初隨著傳教士進入中國開始使用。

近年「工作假期」吸引不少香港青年利用假期到外國工作, 汲取經驗擴闊視野。這些短期生活體驗有其可取之處;但假期定義要清晰,否則有機會會形成另一種壓力。

此外,也有些青年渴望有更多閒暇,如近年出現的一些「彈性就業者」,他們可以自由地掌握時間和賺取更多收入。但是, 這種工作與閒暇混合的模式背後存在一些風險,包括收入不穩定及欠缺法律保障;隨時上班,但又隨時可能失去工作,甚至被剝奪有薪假期、病假、產假等。

假期是親子良機,家長可陪伴孩子閱讀、遊戲;也可教育孩子關懷長者,促進長幼共融,或鼓勵青少年成為長者的「老幼記」,幫助長者了解社會新事物和趨勢。人際關係需要時間去培養,付出時間亦是愛的表達。

有不少父母趁著假期,為子女報讀一連串課程,冀望提升他們不同方面的能力。然而這些學習多未能提升子女身心靈的健康或有助親子間的共融。教宗方濟各多次勸誡家長:「必須讓子女養成良好的習慣,把內心重要的價值觀轉化為健全和穩定的外在行為。」(《愛的喜樂》,266節) 

經常聽到人說「我沒有時間」。善用假期,那是一個省思個人生活得失的好機會,人人都希望在悠長假期中放鬆一下,「自由自在」地生活;不過仍要當心勿過分放縱,而要自律和管理時間,這也是一個學習修德的機會。因為「富於德行的生活能培育、強化和訓練人的自由。」(《愛的喜樂》,263節)。

而最重要的,是把時間留給天主,「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谷六31)耶穌需要時間休息,我們亦需要,但信仰生活沒有假期可言。假期裡,我們更應掌握時間參與信仰活動,深化個人靈修及祈禱;無論身在何方,必要全心全力全意愛天主、愛近人。

放假時當邀請基督臨在,使假期成為聖日,讓每一日都在天主的愛中度過。信仰沒有假期,也別讓信仰放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