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潔心會安老院慈星閣 緊絀中更體會主恩與人情

期數
3833
刊登日期
2017.08.04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06 日 耶穌顯聖容

(本報特稿)香港社會人口老化,安老問題嚴重,本地教會亦有協助分擔照顧之責,座落港島西區的聖母潔心會慈星閣仁愛服務中心(安老院)資源不多,但修女與同工照顧長者起居及信仰需要時,總不缺恩人以至教會內的支持。

聖母潔心會的慈星閣院長趙嘉敏修女六月二十九日對本報說,安老院自負盈虧,只靠院費收入實難以維持,幸得恩人支援,以及信徒的探望,院方才能維持照顧質素。

趙修女說:「保留慈星閣不是為賺錢, 而是為了保留瑪利諾神父的思想和原意,即做傳教及慈善工作;聖母潔心會的神恩亦是辦學校、醫院、牧靈、老人院,我們犧牲一切為天主,去照顧有需要的人;若果沒有這個地方,即服務不了老人家,無法履行慈善工作的使命。」

體現修會愛德使命

慈星閣仁愛服務中心位於摩星嶺,自一九八九年起提供服務。趙修女憶述,院址由瑪利諾神父捐贈,早期辦初學院,但因修女聖召愈來愈少,所以初學院搬往九龍。

她說:「五十年代摩星嶺是貧苦者的村落,村內兒童愈來愈多, 故把院址改成幼稚園, 這裡一、二樓是幼稚園範圍。及至二、三十年前開始,政府拆卸平房,老人院從這時候興起,院址亦轉型為老人院。」

趙修女說,二○○五年,慈星閣受周邊斜坡山泥傾瀉影響,院友一度要到外暫住, 其時修會亦開展白田邨安老院,惟西區院舍需求甚殷,加上要便利長者於原區生活,故此讓部份長者回到慈星閣。

「婆婆在這裡住得很好,當時白田邨院址只是空地,我們還花費不少為院舍裝修, 但白田邨院址也即將重建了。」她說慈星閣的婆婆視這裡為自己的家,能自理的可自由外出,需要護理的亦獲得妥善照顧。

她說,院內長者仍心繫家人,故此有時會因家事而不快樂,例如有院友不獲子女探望,但相信「天主十分公道,若孝順自己的父母,子女也會孝順自己」。

教徒牧者送上關懷

與此同時,慈星閣每週都有不同團體前來探訪,如學校或宗教團體等,其中露德聖母堂信徒更定期來訪; 這裡亦有小聖堂讓神父舉行彌撒,而九成院友都是信徒。

天主教徒義工葉鳳萍同日對本報說,她體會到慈星閣「缺錢但不窮」,院舍常常得恩人援助。葉鳳萍說:「大抵是修女經常祈禱的關係,每年都有人捐助米和油,每三個月便有人捐贈凍肉。」即使院舍裝修,都有恩人籌款。

葉鳳萍退休後在慈星閣做義工,至今已服務六年,協助處理行政文書工作。她認為對比起自己,工作人員更辛苦,例如要處理婆婆的清潔衛生。她說:「雖然在這裡沒有冷氣,但我的身體及氣管都比以前好,現在可以一口氣走五十級樓梯。」

另一方面,現時聖母潔心會只有趙修女管理慈星閣安老院。該會現時有十位修女, 當中三位年邁。趙修女說,「除非真的不能做,才找另一位替代」。

趙修女修道五十年,她來自中國內地的天主教村,家族也出了幾位度獻身生活的婦女,她有見於姑姐加入聖母潔心會,而隨她的腳步修道。「當時堂姐在香港,我一來到香港,便經歷文革封鎖內地,真是天主的安排。」她來港後入會,早年任教幼稚園,後期才服務長者。(妤╱祖) 

  • 聖母潔心會將於八月十三日(主日)下午三時半假聖德肋撒堂獻彌撒,為趙修女等多位修女慶祝發願金銀禧紀念,以及一位初學生發初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