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寧會「善寧之家」啟用 幫助末期病患與家人共度餘暉
(本報特稿)善寧會「善寧之家」推出以家庭為本的寧養紓緩照顧,幫助末期病患與家人善度餘下日子,同時推動社區照顧,讓末期病患可以選擇在家中、於家人陪伴下走完人生旅程。
善寧會執行總監朱可您六月十四日對本報說,善寧之家從身、心、社、靈等全人角度護理病人,並推動以家庭為本的照顧,重視病人整個家庭的參與。
朱可您說,善寧之家推廣新的照顧概念, 讓病人有需要時得到醫院照顧,情況穩定時可選擇回家:「善寧之家以家庭為本,給病人一間房,讓家人一起照顧。這裡的照顧是過渡階段,讓病徵及情緒有竭息空間,讓病人及家人『度假』、學習照顧、計劃將來;而(病人) 回家後,有需要時可再到善寧之家。」
推廣家庭為本的社區照顧
「只要家屬決心接病人回家,就可以(安排在家中)照顧。」朱可您表示,善寧之家提供紓緩治療,卻不是個「等死」的地方:「並非入來就只是等死,可以回家。」病人回家後,醫生護士會上門以作支援,診症並進行護理,她說:「哪怕病人只是回家共聚一個黃昏,以圓心願。」
位於沙田亞公角的賽馬會善寧之家同時提供住院、家居紓緩照護及日間照護三種服務, 院內設有三十間獨立房間,讓病人入住的同時,也鼓勵家屬留宿陪伴;另外會訓練家人照顧技巧,讓病人於最後日子能在家中度過;同時可安排醫療人員上門支援。
「部份病人不敢開聲說要回家,因為覺得會成為負累。故此我們需要向家屬解釋,(病人)應把握機會回家,但這需要機構與家屬先建立信任。」她指善寧之家的訓練及留宿設施,便是要幫助家屬學習照顧技巧。
善寧之家去年竣工並於同年十二月起接收病人,最初只用上四分之一的病床,現階段陸續使用到一半;部份個案的病人則未有入院。
為應對病人情況起伏,朱可您指善寧之家二十四小時運作,約五十位同工輪流服務, 「個案經理會體貼考慮病者整個家庭的憂慮與恐懼」,與他們緊密合作;院內則設有跨專業團隊,包括腫瘤科與紓緩科等的醫護人員、社工及藥劑師等。
這位老人科專科護士說,照顧末期病患的團隊除了需要精準用藥,以保留病人的體力及紓緩其痛楚外,亦重視人情味。「病人到了某些階段,我們需要做的不再是用藥。」她說,善寧之家特聘廚師駐院,「這裡有極美味的膳食,務求讓病人快樂,能與家人飯局歡聚」,院內更曾為病人家庭的嬰孩擺「滿月酒」,讓他們共享天倫。
朱可您說,善寧之家從病人患病求助、入住,至走到人生最後一程均照顧周到。「同工幫忙清潔遺體,當病人家屬發現他們用微暖的水讓家人抹身以示尊重,為家人是很大的安慰。」她指院內設殮房放置遺體,道別間供家屬陪伴先人,禮堂則作舉行儀式之用;逾七成病人會在此出殯,並由專門負責的同工打理。
她表示,善寧之家會協助病人舉辦活動,一圓其心願:「有病人為親人在此舉辦百人宴,雖然病人痛得很辛苦,但望著孩子仍開心滿足。」
她說,善寧之家的收費較一般私家醫院低; 而當中一半宿位獲資助,有經濟困難的病人若符合條件可申請減免費用。
冀推翻在家離世忌諱
朱可您說,截至受訪當天,院內有第五位病人在家過身。「死亡是自然定律,但(過程中) 最難的是其他人不懂處理,包括醫生。」她說善寧之家為此作研究,好能支援家庭,將遺體移送期間的影響減至最低。她舉例指出,當老人家在安老院過身,院方一般會報警,救護人員也會急救,「但這些保障市民的安排有時可能變成了在家離世的障礙」。她說末期病人自然死亡後,若得到醫生證明及辦好手續,便不用解剖或報警, 家屬可直接安排殯葬。
跟進一年哀傷期
服務善寧之家的善寧會社工沈淑文對本報說,同工會於病人離世後為家屬跟進一年,幫助他們渡過哀傷期。
天主教徒沈淑文說,每個人都懼怕死亡,而輔導人員會協助病人與痛苦共存,而為皈依基督的人而言,「人生正是要走修德成聖之路,這也是一條苦路」。她指善寧之家與沙田區醫院的牧靈部及其他宗教的人員保持聯繫,讓病人獲得聖事等方面的宗教照顧,她又認為,這份同行是安慰而非傳教,她自己本身亦會為有基督信仰的病人祈禱。
她說,「善寧之家是家庭醫護合作照顧臨終病人的地方」,使用服務的家庭在照顧中能體現出這份愛心,而當家屬之間對日後安排持不同意見時,社工會先肯定他們的付出並鼓勵他們平心靜氣討論;若遇上哀傷情緒,則會給予持續支援。(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