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風文澤】泰澤後遺症 Post Taize Syndrome

期數
3834
刊登日期
2017.08.11
作者
一舊雲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醫學上當然沒有這個病名,只是有曾去泰澤生活體驗的青年自嘲有個「病」。

「泰澤後遺症」的「潛伏期」由幾日到數年不等,「病患者」有輕度的,偶爾在哼唱泰澤歌詠;也有「病入膏肓」的,全心全力服務泰澤共融祈禱及推廣泰澤靈修。「前期症狀」包括用泰澤鐘聲作手機鈴聲、跟在泰澤相識的朋友,在社交網站保持聯絡或甚至親筆通信等。「後期症狀」則是回到香港感受「二次文化衝擊」,難以理解香港人說話急速、走路快、空氣混濁、資訊泛濫。常見「自然療法」當然不是必理痛:有的在頸項繫個泰澤十字架,有的在工作間或在家貼些泰澤歌譜及明信片,讓自己多一絲絲記掛在那裡簡樸喜樂的生活。

也許去泰澤生活體驗,就像去世青節、亞青節、教區青年節或外地朝聖一樣,當時心火熾熱。然而日子久了、生活忙了、人長大了,如何保持既往一樣在信仰上滿腔熱情、持續自我反思、堅持恆常祈禱,才值得細味。

香港生活壓力大,不少「病患者」在「病發」疲憊之時,心思思看機票,忍不住回去泰澤走一轉。回去泰澤充電易,在香港實踐難。多年來,「病患者」都努力地嘗試, 用走入泰澤修和的喜樂心情在港生活、用在田野跟異國人交友談天的開放態度與親友同事朝夕相處、用泰澤歌詠去反覆祈禱默想──因為祈禱和默想從沒時空地域的限制。

真正美好的事物,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過好幾年,我慢慢體會到泰澤精神不只在泰澤,更在香港身邊每處。回港後有感召從事對人的服務,經常面對社會上最弱小的一群:有精神病患的男士、自殺傾向的單親媽媽、有物質匱乏的家庭,還有被疏忽照顧的小孩。每天親身感受人間的苦痛,跟泰澤生活「天堂般美好」好像是天壤之別。有次聽完一個濫用物質者家人的故事,心情沉重,更忍不住又追問上主:「為甚麼?」乘車回家途中,如常播著手機裡的泰澤歌詠,經過綠樹青山,日落晚霞,聽著「來歌頌主的憐憫慈愛,我們永遠歌頌祂」,(詠八十九2) 頓時豁然開朗。雖然香港生活困難重重,但凡事要交託上主和獻上讚頌。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三十一年前,牧訪泰澤時曾表示: 「泰澤是個水泉,經過此地的人都在汲水休息。但那只是個歇腳地,休息過後,人回到自己的地方生活,要作見證和分享。」

有「病」當然要「醫治」。其中一個好的「解藥」,是參加泰澤共融祈禱。我在三個月泰澤生活體驗回來,完成學業,工作上盡責稱職,然後再進修,甚至以優異成績畢業。表面上前途光明,可惜自己常會思考, 但太少默想;知識豐富,卻不夠謙卑;做事有效率,卻疏懶於安靜心神。每月兩次共融祈禱,給我最安靜的空間去空虛自己,是我跟上主最佳的優質時間。靜靜地坐在聖堂, 那一刻就是永恆,一切都「藥到病除」了。感覺就像回到從前是黃毛丫頭,赤腳走在村土泥地的初心,深知在現時此地的珍貴,又像充滿勇氣的士兵,走出聖堂就昂首闊步, 重新面對香港繁忙的生活。

說到底,泰澤是一條卑微安逸的小村莊。若說自己喜歡泰澤,倒不如說那是對美善,或更好說是對上主的渴慕和追尋。若果「泰澤後遺症」真的存在,那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日復日更熱愛上主。

•「泰澤同鄉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