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迪恩樞機與工青運動 帶給梵二會議重要影響

期數
3835
刊登日期
2017.08.18
作者
吉加斯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20 日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 天亞社編譯) 賈迪恩樞機(J. Cardijn,又譯賈爾定)一九六七年七月廿四日逝世前的兩年,教宗保祿六世於六五年二月任命他為總主教和樞機,使他能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第四節和最後一節以會議神長的身份,為他高瞻遠矚的「特別公教進行會」辯護。

此前,教宗若望廿三世委任他為大公會議教友牧職籌備委員會的成員。

與此同時,教宗若望於六一年發表《慈母與導師》通諭,特別建議使用賈迪恩樞機「觀察、判斷、行動」的方法。這通諭從此成為天主教社會訓導標誌性的教會文件。

梵二剛開始,賈迪恩便再次獲委任為大公會議教友牧職委員會的專家。在大公會議的第一節結束後,他的思想和方法受到一定程度的非議。

根據為他撰寫傳記的菲耶韋(M. Fiévez)和梅爾特(J. Meert),賈迪恩一直在抵抗一個他認為在冒起的趨勢,即「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嘗試把教友牧職定性和限制為純粹的宗教見證」。

為反駁這論點, 賈迪恩分別為籌委會和大公會議委員會草擬逾廿五份正式和詳盡的「筆記」,以提倡其「由教友推行的特定教友牧職」之遠見,以轉化他們的生活和環境,並改變世界。

教友牧職的大部分願景最終都被收錄在梵二的信理文件《教會憲章》及《教友傳教》法令中有關教友的章節內。⋯⋯ 

在這場持久的抗爭後, 賈迪恩贏得另一次重要的勝利,就是把文件正式定命為「教友傳教法令」,而非到現在仍經常(錯誤地)被稱為的「教友法令」。

在發表《教友傳教》法令四天之後,保祿六世承認賈迪恩的貢獻,指該次大公會議是「普世教會歷來首次就教友的牧職發出法令」。⋯⋯

然而,賈迪恩對梵二的最大貢獻,或許是基於逾百名會議教父之前一直擔任公教職工青年會(工青)神師的事實,以及同時另外有至少一百人為其他按工青模式成立的「特別公教進行會」出任神師。⋯⋯ 

按近期剛過身的烏塔(F. Houtart)所述,具工青背景的主教和專家們在撰寫《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初稿時擔當了特別顯著的角色。烏塔本人就為牧職憲章《引言:現代人類的處境》撰寫初稿。

幾位教友旁聽者亦有工青或公教進行會的背景,當中包括於六四年在會議中代表其他教友發言的基根(P. Keegan)。

凡此種種, 都有助解釋賈迪恩「觀察、判斷、行動」的方法,何以在十六份大公會議的文件中至少有八份用作直接或簡接的參考。

然而,賈迪恩對梵二的影響不絕於此。在草擬《禮儀》憲章時擔當重要角色的博泰(B. Botte)指出,這些年輕工人的聚會(由工青組織的公開彌撒和禮儀)是無可爭辯的。他們回應主禮神父、回答彌撒的固定部份、參與預備祭品,比其他很多期刊文章更能幫助禮儀運動的發展。

身為本篤會士,博泰清楚知道賈迪恩如何緊密地與他比利時籍的會士合作。他們自三十年代率先推動禮儀的變革,後來獲得大公會議的採用。

事實上,這些都是受賈迪恩啟發的主教和專家為梵二帶來的影響。另一位本篤會士、英國籍休姆樞機(B. Hume)更揚言,梵二是賈迪恩的「紀念碑」。⋯⋯ 

這些主教實際上在實踐賈迪恩所教導的,而他們又授予世界各地這麼多的年輕工人、學生、農民,好使作為門徒的他們向自己的同儕施以影響,並成為大公會議有效的酵母。

如果教宗方濟各今日要召叫一個從現實和生活中開始的教會,這將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賴賈迪恩及其協助改革教會的門生。他們這些人提高了普世教會對人類的處境及教會所處世界的意識。

  • 取自:天亞社╱《十字架報國際版》
  • 作者吉加斯( Stefan Gigacz)是 《十字架報國際版》編輯人員,正在研究賈迪恩樞機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角色。
  • 全文見天亞社網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