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大學者發表研究 探討少數族裔學習中文模式

刊登日期
2017.08.25

(本報訊)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八月二日公布一項研究,探討在港少數族裔兒童學習閱讀和書寫中文字的情況,發現學習認讀中文字時,少數族裔學生使用語音意識,華裔學生傾向使用部件來輔助學習。研究建議少數族裔學童多以抄寫練習和運用拼音學習中文字。

該研究由中大心理學系的教授Catherine McBride 及梁思敏、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周彥玲博士,以及三所來自美國的大學學者,就香港少數族裔兒童如何學習閱讀和書寫中文字進行研究,比較不同的中文教學及學習方法,並分析閱讀及默寫中文字的關聯,比較不同學習方法成效。

上述研究共有三十四位印度裔、尼泊爾裔及巴基斯坦裔兒童,以及二十九位香港華裔兒童參與,他們均就讀主流小學二年級及三年級。

研究指出抄寫教學法最能協助兒童學習書寫中文字。至於認讀中文字方面,華裔兒童傾向使用部件來輔助學習,而少數族裔兒童則使用語音意識。

研究團隊建議教師在教導少數族裔學生時,可多以抄寫練習及運用拼音去協助他們學習中文字,另外,教師亦可在少數族裔學生初學中文時介紹中文字的特性。

研究第一部份,邀請參加者接受不同的認知及語言測試,包括中英文閱讀及書寫; 第二部份,研究人員以四種教學方法,配合字卡教授參加者十六個中文字,以找出最有效的方式。

教學法當中的記憶學習法,屬於模擬傳統課堂學習的方法;部件學習法強調各字聲旁及意旁的特性,讓參加者更了解生字的意思;抄寫是另一種傳統學習中文的方法,參加者透過抄寫生字,去記憶生字的意思和寫法。

至於語音學習法則為內地常用的教學法, 研究員在介紹生字時,在字卡上輔以簡單的英文拼音,例如中文教科書上標上普通話拼音, 提供發音提示。

少數族裔學習中文字
宜多抄寫和運用拼音

研究檢視兩組兒童使用不同中英文閱讀和書寫技巧的關聯性時發現,華裔兒童在中文字詞閱讀、默寫及詞彙知識上的表現比少數族裔兒童優勝;而少數族裔兒童則在英語測試中得分較高。

此外,華裔兒童的中文讀字及書寫字詞能力,以及中文語素意識及視覺空間能力有中度至強度的關係,但少數族裔兒童則沒有。少數族裔兒童的中文讀寫能力與音韻覺識有中度至強度的關係,而華裔兒童卻沒有這種關聯。

兩組兒童均顯示英文讀寫能力與音韻覺識有強烈的關聯,反映少數族裔兒童或過度依賴語音知識學習中文及英文,華裔兒童在學習中文字時則會先分析字的意思及結構特徵,學習英文時主要運用語音意識。(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