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街角路口遇見天主的朝聖
七、八月都是旅遊季節,很多人趁著暑假, 到不同地方觀光作樂。有些信徒則把宗教元素注入這些遠行之中,在異國找一些有特別宗教意義地方,作半天的朝聖。更有些信徒,把整個旅程化作朝聖,到吾主耶穌、聖母或聖人生活過或顯現的地方,去追蹤他們的足跡。所以,巴勒斯坦、羅馬、亞西西、里修、露德、花地瑪等,都成為基督徒熱門的朝聖地方。
穆斯林兄弟姊妹,更有責任,必須一生中作一次的朝覲。朝覲是伊斯蘭的第五大基礎。按伊斯蘭的教導,「誰朝覲了天房,他返回時就像從母腹中初生的那天一樣。」回教的朝覲,有許多禮節,包括到一些潔淨、穿戒衣、獻牲、反覆誦念禱文、環轉天房、用手撫摸黑石、飽飲泉水、作不同的姿勢,例如捧起雙手、在不同情形下調較速度前進:小步快跑、慢行或疾跑,還有拾小石子及向石柱投擲小石子等等。
伊斯蘭的聖城是麥加,這是人所共知。在這裡清真寺的中央,是一座立方體的建築物,稱為天房。穆斯林相信,那是第一個人類亞當(伊斯蘭譯作阿丹)興建的,並由亞巴郎(易卜拉欣) 和依市瑪耳(易斯馬儀)父子共同修建的。天房是被喻為是天堂的建築,是「天使崇拜真主之處」在地上的翻版。
雖然在形式小節上,穆斯林和基督徒很不一樣,但精神目的上,是一致的:朝聖是向上主祈禱的一種有形外顯,是身體力行,也許透過一個旅程,到一個家以外的特別地方(聖地),為了在精神上親近那無形的天主。
遇上禧年,便可到指定地方朝聖,透過穿越聖門門檻,走進神聖的空間,得全大赦,領受恩寵;代表敞開心門,製造空間給天主。方濟特別鍾愛天神之后小堂,稱之為「小塊地」(音譯「寶尊」或「博峻古拉」)。這是方濟家庭的聖地,因為在這裡,方濟創立了小兄弟團體、為佳蘭剪髮、創建了第三會,並在這裡結束了他的塵旅。按記載,方濟為這座教堂求得了一項大赦恩典,被稱之為「亞西西的寬恕」。願意皈依的人,辦過告解,來到這座教堂的人便可得全大赦。這「亞西西的寬恕」特恩後來推廣到任何方濟會聖堂、現在更延伸到任何聖堂,凡於八月二日到聖堂作指定祈禱的,也可得全大赦。年青人背著自己行李於凌晨出發攀山越嶺也好,一家大小扶老攜幼也好,往亞西西寶尊也好,於炎熱天氣下穿過鬧市大街小巷到慈雲山也好,都是這徒步朝聖的變奏。
有說,一天朝聖,一生朝聖。人生中偶爾或定期的朝聖,提醒我們每天要走出自我,在世上的空間與天主相遇。是否一定要到特別的地方才可恭敬天主嗎?有些地方因為其歷史意義、空間設計、建築用途,的確較容易使人集中精神投入神聖的氛圍當中。雖然人會受環境影響,但天主卻不受空間限制。天主子既然在不可想像的馬槽中,於牛羊馬驢中間降生,天主同樣會在街角與你相遇。如是者,誰說不可以在快餐店中唸經、或在金鐘路邊舉行彌撒?回校學習、到公司上班、甚或到市場買菜, 原來都會成為朝聖。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