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舉辦中國教會會議 牧者關注聖召短缺挑戰

期數
3838
刊登日期
2017.09.08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天美社訊)美國天主教中國事務辦公室執行主任柯如柏神父(R. E. Carbonneau)表示,教會在中國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改善神父和修道人的培育。

「整個社會漸漸變得崇尚物質生活。」苦難會柯如柏神父指現今青年有太多「出路」可供選擇。

剛過去的八月中旬,一眾專門研究中國天主教議題的專家與教會人士參與在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舉行的中國事務辦公室國際雙年會;今年會議主題為「中國教會廿一世紀的經驗」,會上探討全球一體化、福傳、靈修、社區外展和生態神學等議題。

與會專家認為,過去十年間,俗世主義、消費主義、家庭成員人數減少等現象,都令聖召數目減少。

來自愛爾蘭的聖高隆龐傳教會陳發義神父(T. Murphy)服務北京全國修院已四年,他說:「現代化生活像飛快列車般闖進中國。」

他補充說:「年輕人都採用最新科技、社交媒體,跟隨潮流文化。現代化生活正從很多方面改變固有中國文化。」

陳發義神父說與他共事的神職人員、神學生及修女都渴望可以豐富自己的靈修生活。他說:「他們有著熱切和活潑的信德,極之渴望學習天主的道理,學習如何去禱告,他們希望與天主建立一份深厚的關係。」

閔國方神父於二○一一至一五年在河北省的修院任教,他認為神師要面對的挑戰之一,是「無神論文化」和間接地施壓阻礙人民信奉宗教的政府。

閔神父又說:「修院的圍牆擋不住文化的洪流。」

修院除了需要經費去加強圖書館服務、購買適合的教課書外,亦需要更多教授、導師和神師。閔神父說,很多最好的書籍都是用英文撰寫,但神學生卻未有採用。

他說:「很少中國籍神學家會撰寫書籍。」

中國缺乏培育資源
教會團體從外獲得支援

閔神父說,由於中國教會團體培育資源短缺,很多教區選擇保送神學生和神職人員到外地深造。

縱然面對推動聖召和神職人員培訓等難題,他卻深信教會的牧職人員能讓那些在物質主義中感到失落的人找到生命目標和意義。

瀋陽教區的許寅臣神父表示,每個人的成長和文化背景不同,教會領袖很難在全國層面為所有神職人員製定統一課程。在這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中,研究指大概有一千三百萬天主教徒。

他說主教經常鼓勵神職人員透過退省和課程來提升靈修生活。不過有些教區中,每個堂區只有一至兩位神父,他們確實騰不出時間來進修,亦找不到別的神父替代職務。

美國天主教中國事務辦公室前執行主任佳真妮修女(J. Carroll)在接受天美社訪問中談到在中國修女團體的聖召情況,指「修女的數目不再如以前那麼多」。

她說:「最近聽聞其中一個修女團體有七位成員在發終身聖願前離開;會長是在美國接受培育訓練的,她審慎地辨別哪一個是真正適合的人選,並沒有為所有人安排發終身願。有幾位是自己離開的。修女的人數因此減少了。」

修女的數目雖然不多,但佳真妮修女說修女團體在中國教會內仍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