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新學年:家長學生一起成長

期數
3838
刊登日期
2017.09.08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九月伊始,香港學生進入新一年的學習階段,這本該是充滿新氣象、生氣盎然的月份; 但過去兩年的九月,卻為家長老師蒙上陰霾。因為自二○一五年九月開始,先後約有六十名香港學生自殺, 情況令人擔心。

當有學生走到輕生這一步,令人不禁問這會否是冰山一角?可能還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正陷於憂愁、陷入困境, 甚至打算走到拒絕生命的一步。

即使不是面對輕生如此沉重的問題,不少父母於開學前後,都面對諸如孩子「完成暑期功課沒有」、「天天不願起床開學怎樣辦」等煩惱;也有不少父母於暑假期間,無奈地催迫子女參加課外活動或功課班,讓子女免於賦閒在家沉迷於電子產品。

看著一臉不願的子女開學, 又再升學,也許父母都會疑惑:究竟今天的年輕人怎樣?為甚麼他們不願上學?這麼沒勁?生命沒有光采? 

這些疑問背後的因素錯綜複雜, 而聖若望保祿二世《家庭團體》勸諭裡的一句話,能幫助父母切入問題核心:「在人的團體——家庭中,特別應該關心兒女們,對他們的人格尊嚴要深深尊重,對他們的權益要非常尊敬並慷慨地關切。」(26) 

勸諭所提及「尊嚴」、「尊重」、「尊敬」這三個形容詞,不是指子女對父母,而是指父母對子女。當父母面對子女失去生活興趣與人生動力這惡果後,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是否尊重子女作為一個人、有否認真地顧及子女的尊嚴、有否切實尊重子女呢?

有人打趣地說,香港父母最愛用來指責子女的字眼,就是「從來」、「永遠」──子女第二次忘記收拾衣服,父母就會很勞氣地說:「你從來都是這樣。」子女一次默書失手,父母會沉重地說:「你永遠都不肯努力。」

也許這些只是隨意的叮嚀, 但有很多父母總不相信子女是個獨立的人,只當他們是一系列的問題:他們「總有問題」、「總做不好」。勸諭對父母這種「總做不好」的偏見有獨到的見解:「過份的繁榮和消費的思想觀念,反而附帶著某種對未來的憂慮和不安,使已婚的夫婦失去了扶植新生命的勇氣和慷慨:因此生命屢次被視為不是幸福,而是人為保護自己所該避免的危險。」(《家庭團體》勸諭6)這種懼怕改變的心態,卻使生命停止成長。

天主賜予父母生兒育女這奇妙冒險旅程,父母就要鼓起勇氣去讓生命成長,慷慨地豁出去,才能成就全新的生命。

新學年開始,父母不妨也開展新課業,學習去視子女為值得尊重的個體,並藉著信靠天主去擺脫不安,與子女一同闖進生命的喜怒哀樂。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