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與貧同行之道

期數
3839
刊登日期
2017.09.15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反映社會貧富懸殊的數據「堅尼系數」達0.539,創下四十五年來的新高; 即使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仍達0.473,超越0.4 的警戒線。在近年各界加緊扶貧的同時,現實卻是「愈扶愈貧」,這為教會的慈惠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房屋問題是本地基層人士生活上的最大困難,加上工時長、最低工資未能追貼生活所需。因著社會欠缺租務管制及標準工時等促進社會公平的政策,短期的施惠都只是杯水車薪。

當貧窮根源深植於社會結構與制度當中,基層人士的發展機會不斷受到剝削,教會亦要反思,如何因應社會環境嘗試具體而有效的扶貧範式。

教會團體在拉丁美洲開展多年扶貧工作,並取得一些進展, 他們敢於擔當先知,處理不公義的社會制度── 導致貧窮的根源。他們除了幫助人民充權及營辦福利項目,更推動廉潔精神以抗衡歪風;面對礦業破壞環境,傳教士亦直斥社會上既得利益階層,且衝著權貴去協助居民爭取應有權利。

這些扶貧經驗對香港社會推動通盤的扶貧策略,以至本地教會各團體加強愛德行動的協同效應,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教會素來重視窮人的困境,教宗方濟各定本年十一月十九日為「世界窮人日」,他最近在窮人日文告中亦呼籲社會正視窮人如何受制度剝削:「他們受到卑鄙利益的剝削,以及權力和金錢邪惡思維的踐踏。」不幸的是,今天「愈來愈多不光采的財富囤積在少數特權者手裡」。

為此,教宗呼籲各界對這些問題不可「無動於衷和逆來順受」; 同時也要「引導人去真正會晤窮人,使分享成為一種生活風格」。

近來本地經濟有復甦跡象,基層人士卻未見受惠,基督徒能否對此無動於衷? 

至於本地教會的慈惠工作,跟拉丁美洲明愛項目的相同之處, 是致力在社區建立長遠的「社會資本」。各總鐸區的「基層飯局」志不在分享美食,而是藉此窗口為弱勢連結服務及充權,至於將來如何從更闊的角度及連結更多服務向導,則有待教會人士發掘。

九月二十七日便是慈善事業的主保聖雲先瞻禮,讓我們請求聖人轉禱,好能效法他的同理心,並連結眾人去拓展新範式,與貧同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