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還以恕道

期數
3839
刊登日期
2017.09.15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德二十七 33﹣二十八 9
答    唱:詠 103
讀經二:羅十四 7﹣9
福    音:瑪十八 21﹣35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說過:「如果我們真的想去愛,我們必須學習去寬恕。」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亦曾指出:「我們互相寬恕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在平安裡。」寬恕是一劑良藥, 帶來許多益處;藉著它,愛發揮充分效果,使我們得享平安。不少人以為寬恕是施與恩惠給他人,可是當代美國作家東尼羅賓斯卻這樣形容:「寬恕是你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而印度聖雄甘地也針對一個普遍錯覺提出修正,以扭轉一般人在寬恕時之自我感覺:「弱者沒有能力寬恕;寬恕乃強人的特質。」

然而, 「人人都認為寬恕是一件美麗的事情,直至自己真的要寬恕的時候。」二十世紀英國文學家C.S.路易斯替我們道出了心聲。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寬恕乃一件知易行難之事。何況不只是一次半次而已!伯多祿說七次,已經在暗示無限的意思;耶穌更誇張地說七十個七次,強烈地聲明其無限次的真確性。(瑪十八21 — 22 )這種認真的態度,馬丁路德金作為一位浸信會基督徒,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當然十分認同。他說:「寬恕並非偶爾的行為,而是一份持之以恆的態度。」不過,如果在逼不得已下勉強自己,未算真正寬恕。誠如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指:「寬恕乃整個人的選擇,心靈之決定。」當中包含了情理意之運用。自由中作出的內在行為,亦願意作出承擔與負責。

從十字架上基督取得力量

那麼有甚麼思想和觀念, 可以推動我們努力實行寬恕呢?現任教宗方濟各便提醒過:「上主永不厭倦寬恕我們,只有我們厭倦了懇求祂的寬恕。」寬恕之源在於天主,不要灰心喪志或羞於再三懇求,要從祂身上領受那神聖的資源。還有號稱「羅馬第三位宗徒」的十六世紀聖人斐理伯內利司鐸,勸勉我們向主耶穌學習:「如果有人感到寬恕很難,讓他仰望十字架吧,並默想基督為了他而傾流的聖血。祂不僅寬恕陷害祂的人,且祈求在天之父對所有得罪祂的人也寬宏大量。」寬恕是個痛苦的過程,但可從十字聖架上的基督取得力量。

此外,中世紀靈修經典著作《師主篇》勉勵我們:「當人能做到這樣:為發生傷害自己的惡行而痛心,多於為自己所受之創傷而激憤;為仇人祈禱,且由衷地寬恕對方;能動更大憐憫之心, 多於憤怒之情;這個充滿含忍之德的人,雖然經歷如同煉獄般之痛苦,但對他靈魂的健康卻有益無損。」

至於熙篤會士多默牟敦便認為: 「直到我們親身接受過寬恕,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否則我們不會真正懂得如何寬恕。因此,我們值得慶幸能夠得到他人的寬恕。因為在互相寬恕中,我們把基督的愛彰顯在生活裡;在彼此原諒之時,我們實在做著天主向我們作的事。」這說法與儒家推崇之「恕道」十分吻合。嚐到寬恕的美好,願意「推己及人」,已是一條真道,具有超越性和分享的精神。

有關「寬恕」之道, 真是可以一直引述下去。歷代各國聖賢偉人,以寬恕為題留下的至理名言,數不勝數,句句鏗鏘。人與人之間相處時,因性格意見各異而產生矛盾衝突,本是一件中性的事情。它可以引發危機,造成關係破裂;亦可衍生契機,讓雙方藉著寬恕與和解,使關係更密切和共融。

相信寬恕 委身寬恕

寬恕既是普世價值,卻又是最做不到的事情。那並不代表必定是虛偽,只是理想高尚,而人心軟弱而已。在寬恕面前,經常出現一種誘惑,偽裝成各種「擔心」。擔心如此輕易放過對方,會造成縱容,導致對方不懂悔改。同樣擔心的是喪失自己的尊嚴,尤其是對方還沒有認錯道歉呢!此乃不想吃虧的心理所致。還有一抹陰影,害怕自己會繼續受到對方的傷害和冒犯。相信寬恕、委身寬恕,能揭穿誘惑的偽裝,消除不真實的擔心,修復內在的自由,讓我們在感恩中能行使寬恕的力量。事實上,耶穌與伯多祿正在討論的,不是次數的問題。耶穌要提出的乃「常寬恕」的生活態度。

有一句流行的口號是「寬恕及忘記」(forgive & forget)。問題是要忘記過去的事情,人不能完全自決自控,況且忘記未必是最好的狀況。倘若因不能做到忘記,而以為自己未能做到寬恕, 那會是非常不幸的事。有人會因此而自責,同時亦感到無助。在每個人的救恩史裡,不存在抹掉過去的可能。我們不用刻意要忘記負面的經驗,卻可以通過天主的恩寵、別人的幫助、自己的面對,把記憶治愈,甚至發現隱藏著的救贖種子,成為希望的泉源。

還有許多朋友都受著另一樣煎熬。他們訴苦說:「我很想寬恕,但我做不到;因為我心中仍有憤怒。」須知道寬恕並不視乎感覺與情緒,而是屬於意志的行為;就如信和愛也是一樣。當然, 如果感覺及情緒能夠配合,寬恕會較容易,經驗會更加暢快。但是只要我們真心願意,為愛天主、愛近人,聽從主耶穌「愛你的仇人」(瑪五44 )的教導,這項意志的決定和行動已經是真實的了。至於情緒上的反應和感情上的疏離,可以逐漸克服調整;只須慎防因為情緒失控,讓未消之憤怒再度向對方爆發,那便損害整個人出於善志之決定。

寬恕之權柄最終屬於天主, 始終在天主手裡。祂在造生之時,已賜贈我們這項潛能,只看我們如何運用它。我們在感恩中謹記,沒有天主寬恕我們, 我們便不能寬恕別人。只因天主寬大為懷,我們才有能力,照樣寬恕他人。既然這樣,我們又何必吝嗇,當別人得罪我們時,慷慨地還以恕道? 

•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