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第十三處(上)

期數
3840
刊登日期
2017.09.22
作者
馮學斌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24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二○一四年底,傷健韓國朝聖團首站是沙南基殉道地,小聖堂祭台左側,安放了一尊韓國服式的聖母哀子像(P i e t a),蹲著的聖母左手環抱主耶穌頸項,愛子雙肩落放於母親大腿之上,放軟了的身軀緊貼眉間緊鎖的慈母小腿之間。原本尚在腦中縈繞不去的團體職份、事工、憂慮等,瞬間被聖母雙目中展示出的「痛」震懾着,導引着。這剎那間的心靈重設,標誌着我將正式開展這六天的朝聖之旅。而每到「第十三處」都懇求聖母陪伴,划到深處,去體悟「殉道見證信仰, 寬恕昇華苦痛」這精神。

松山的苦路有跟傳統不一樣的神學角度及藝術表達方式,再加上我們棄用堂區多年習慣採用的苦路頌禱經文作為靈修引領:領經的聲導,朝聖者的投入,各按自己的靈修鍊歷與主重遇,一步一腳印。可能是經文不一樣,室外開揚空曠的苦路站又不一樣,當天早上的默禱時刻,時空為我好像是停頓了超拔了,仿佛不知人間何世。

海美,是以仿製圍著犯人頸項的木頭刑具為苦路站,石做刑具上安放的圖像一面是傳統,另一面是韓國殉道者慷慨赴義時的苦路石刻圖像。有淹死、吊死、被拋下大石撞死、生葬等,而當時的刑具就在我們腳下,就在四週。在韓國殉道者的神態和面容,大都看不見哀愁、苦痛或憤怒,因為殉道作證的高峰就是勇於犧牲,可敬的他╱她們正正展露出希望和復活之信仰深度。

南陽聖母園有個大型十字聖架斜放地上,我們罕有地可以近距離環抱聖架上被釘的主耶穌,親身體驗哀子時有多痛,有多不捨。這其實是二十端玫瑰念珠開始的位置,往後每四十公尺有一半腰高的大圓石,代表一顆念珠,要走完半個山頭,才能重溫一次救恩史,用腳去念經。 

切頭山與漢江為鄰,風景優美。座落於小山上的聖堂牆壁,也按傳統有苦路站圍繞著,但掛上的全是修籂成不同形態,像用混凝土陶成淺灰色的「手」,再配合我們也可猜得透的苦路元素,既尊重傳統,又不乏創意。藝術家的不落俗套,教會及社會氛圍的包容接納, 觀賞者的心領神會:如第十三處, 是一雙修長的手,小心翼翼地承托著一隻有釘孔的手。各位也可以承載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