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公布南亞裔報導研究呼籲持平呈現各族群生活
前言
香港一直存在著南亞裔居民身影,但社會不少刻板印象來自傳媒報導,長期循環再現,塑造主流社會看法。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統籌「新聞媒體對南亞裔人士及『假難民』報導及呈現研究組」,研究於二○○七至二○一六年間——其中少數族裔議題討論較受關注的年份,如通過《種族歧視條例》的二○○八年——四份不同背景的本地中文報章文字報導,希望透過文本分析,檢視這些報導中對南亞人士的描述、報導手法以及新聞影像。
該研究組於八月六日與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合辦的研討會上公布結果,並探討少數族裔處境,研究報告全文輯錄如下:
研究目的:第一是檢視不同香港媒體再現南亞裔人士的手法,找出報導相關新聞的潛在模式,分析是否有媒體出現較多偏見及歧視;第二為觀察《種族歧視條例》實施前後,隨時間變化,香港媒體報導南亞裔人士的偏見與歧視,有否加深或改善;第三是檢視媒體在報導受社會關注的南亞裔人士議題時,如二○一六年的「假難民」議題中,媒體的處理手法和潛在模式。
研究方法:本研究集中探討南亞裔人士在香港主流中文報章。是次研究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研究《種族歧視條例》通過前後,有關南亞裔人士的新聞報導;第二部份為研究有關「假難民」的新聞報導。
取樣方法:本研究主要以內容分析進行研究,集中分析本地報章對南亞裔人士的描述、其報導手法及新聞影像,選擇《明報》、《蘋果日報》、《東方日報》及《文匯報》四份具代表性的中文報章作文本取樣對象。
1.《種族歧視條例》通過前、後的報導
當新聞涉及南亞裔人士,香港媒體經常使用特定的詞語、手法和編排去報導事件,形成南亞裔人士的角色定型。有關南亞裔人士的報導主要可分罪案和教育兩大類,其中罪案的報導佔絕大多數。本研究亦發現南亞裔婦女和家庭多年來消失於報章之中,幾乎完全沒有被提及過。
2. 有關「假難民」的報導
此部份集中分析二○一六年一至三月有關「假難民」的新聞報導。在二○一六年前,「假難民」一詞只有零星的在香港媒體的報導出現過, 但在一六年初開始,香港社會有關「酷刑聲請」積壓申請審批個案的討論顯著增加,不少報導及評論開始大量使用「假難民」一詞概括相關議題。傳媒報導方向普遍將議題與南亞裔人士拉上關係,引導大眾的想像將南亞裔人士與「假難民」扣連在一起。
「假難民」論述的問題
研究發現,假難民與南亞裔的論述,出現莫名其妙的重叠。「間接與假難民有關」的報導,大部份牽涉到「南亞裔」人士,幾乎所有有關「難民」的新聞都是「假難民」,而所有「假難民」的報導都是負面的,而在「負面」的大前提下,大部份都涉及罪案或黑社會活動。
報導將「假難民」等同「南亞裔」,與事實不符。據入境處二○一七年六月底數字,申請免酷刑聲請未獲審核人士,有29%來自東南亞(越南、印尼、菲律賓),10%來自非洲及其他地區,61%來自南亞國家。該群體約四成人士,都不是南亞裔的。
3. 總結
3.1 開倒車的「假難民」輿論戰
從文化與族裔政治角度,將社會中「非我族類」的他者妖魔化,是政府轉移民眾不滿情緒及視線,提升主流「我者」團結的一種手段,商業上亦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但這種做法,無疑加深公眾對南亞裔和申請庇護人士的負面偏見,令他們承受更多與事實不符的污名。
3.2 循環再現的偏見標籤
從幾份不同立場的香港傳統報章,可找到有關南亞裔的角色定型與標籤,例如「危險罪犯」、「(存心欺詐的)假難民」、「上進等於學中文」,通過媒體循環再現,日積月累影響公眾的觀感。尤其公眾平日少有機會接觸的族群,印象機乎全面來自媒體,更易受到媒體標籤影響。在傳播和再現的過程中,編採人員、讀者,及社交網絡使用者,都可能不自覺地擴大偏見標籤的影響,令南亞裔人士在社會受到的歧視,進一步惡化。
3.3 《種族歧視條例》並未滲透到文化層面
在二○○七年至一六年取樣範圍的十年間,傳媒對南亞裔人士的報導數量和手法,及報導呈現的字眼及角色定型,未見因為《種族歧視條例》而出現變化。社會大眾的文化,是種族歧視最根深蒂固的遠因,而香港這方面的發展,仍相當落後。
4.研究建議
要摒除這些頑固的觀念,需社會上不同方面的配合才成。
4.1 呼喚傳媒操守、提高敏感度
新聞工作者既以報導真相為座右銘,好應在選擇報導南亞裔及酷刑聲請者前考慮其對公眾後果,並注意傳媒倫理。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杜絕失實、煽情報導。
正視這些報導對少數族裔群體的影響、及影響免酷刑聲請者以及難民審批過程公正。
杜絕對免酷刑聲請者報導的渲染,包括立即停止「假難民」的標籤。
對免酷刑聲請者議題作準確、客觀、持平且深入的報導及剖析,並在社評及評論中提供中肯分析及刋登多元意見。
提升追蹤式深入報導,探討少數族裔及難民╱免酷刑聲請者不同方面的情況,包括更正面及多元的報導,完善大眾對這些群體的理解。
4.2 教育
要堵截及泯除這些偏見,必需從教育做起,讓大眾認識多元文化,尤其少數族裔的原來文化,令公眾了解少數族裔在港的歷史,明白他們對香港的貢獻;在價值觀念上,從媒體素養,到平等、社會公義及人權的抽象但重要的普世理念,需要從小及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做起。
在信仰角度中,踐行鄰舍關懷、種族文化共融及和諧的價值尤為重要,因離開家鄉成為難民,通常並非出於個人選擇,尋求庇護是他們在逆境中行使的權利。在社會對待少數族裔、流徙人士及難民發揮「鄰人」同理心、踐行友愛時,信仰能提供的人文基礎。
4.3 訂立社會政策
從被動負面的反歧視法,更要正面及主動訂立政策,政府應確保少數族裔能享有公平的教育、升學、就業及政治文化、甚至達成理想的機會,令他們的潛能及興趣能與主流人士一樣得以發揮,也提升他們的貢獻以能被社會確認。
取自: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新聞媒體對南亞裔人士及「假難民」報導及呈現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