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是是?非非!

期數
3841
刊登日期
2017.09.29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01 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則十八 25﹣28
答    唱:詠 25
讀經二:斐二 1﹣11
福    音:瑪廿一 28﹣32 

世界上有四種人。第一種乃「口是心非」的人。在社交場合上,時常會出現以下的對白:「改天約出來吃飯!」「好呀!一定!找天吧!」很多人認為對於這般談話內容,不用太認真。它只屬於交際應酬式的打招呼而已,是禮貌上表示友善,並非想作出任何約會的承諾。的確,這本是無傷大雅,說成口是心非,是否言重了?見仁見智吧。

不過另有一種很世故的回答方式, 在應對別人的要求時,為了不想直接說「不」,想化解會引起之尷尬,又或是基於不好意思當面推辭,為了避免得罪人,於是先說「好」算了。此外,有些人亦會以模稜兩可的回覆,在似是而非中敷衍對方,實質上卻打算不了了之。從前不懂事的我,會一直等候對方行動,但始終沒有了下文,便引起內心怨憤,認為對方不守信用。後來終於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了,卻始終不甚認同這種做法。難道不能坦誠一點嗎?總得要猜別人的意思?別人也在猜我的意思呢! 但我本來就沒有別的意思。猜來猜去, 那才真是沒有意思。倘若事情較輕,還就算了。事情愈嚴重,影響必會更 大; 同時會傷害到別人的心,損害其往後信任的能力。 

自我太強有礙開放

第二種人基於自我(e g o)太強, 不自覺地把「不是」當作了口頭禪。不管對方說甚麼,每句回答必先以「不是」來作開場白。甚麼都聽不入耳,都抗拒、反駁和否定;只有自己的觀點、想法和判斷才真才對。「口非心非」的人,我行我素,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 很難叫他開放接受意見,很難回應客觀的要求,很難忍受多元合一的空間。自以為是,成為這類人可怕的陷阱,在自負自傲中錯過生命提供之美好。以上兩種人,無論說是或說不, 心中皆為「非」。耶穌欣賞和肯定的人,卻是第三跟第四那兩種。

轉眼之間, 我們按著瑪竇福音所記載,已經跟隨著耶穌步入救贖工程的高峰階段。祂已經抵達耶路撒冷,將會與視祂為惡敵的那些猶太人正面交鋒。常年期餘下的九個主日,福音片段都取自主耶穌經歷苦難前的短短日子裡,祂在聖城內的舉動和充滿末世論(eschatology)之言談。末世論的重點不是預測世界末日何時及怎樣發生,而是啟發我們如果過好現世的生活,準備好迎接那隨時隨地來臨,進入永恆的一刻,不致因錯過一直提供在眼前之得救良機,而後悔莫及。

耶穌剛進聖城時, 引起哄動, 人氣旺盛;如此更剌激司祭長、經師及長老。他們連環對付祂,猛烈攻擊祂。耶穌也就不客氣,在真理正義旗幟下,直接抨擊他們的虛張和偽善。他們所接受的是宗教(religion)與及儀式,但是在獲享旣得利益、特殊身份與高尚地位之餘,他們沒有真正的信仰(faith)。在這樣的領導下,庸俗的風氣得以助長,演變出複雜繁瑣的獻祭形式,發展成過度物質化、量化和商業化的禮節。故此聖殿內外塞滿了商人、錢莊、叫賣攤檔。耶穌掃蕩這等褻瀆上主的勾當行為,清洗「祈禱之所」,又治好了殿內的瞎子和瘸子。(瑪廿一12 | 14 )對於那班有勢力人士而言,這不就是搗亂嗎?於是憤而前來質問耶穌。

耶穌沒有正面回答他們有關權柄何來之質詢,卻反問他們對洗者若翰的觀感,把他們弄得啞口無言。(瑪廿一24 ︱ 27 )接著祂講出葡萄園主人兩名兒子,對父親的召喚作出不同反應的故事,直指他們的不是。明顯地,第一個兒子對父親表面順從的表現,等同那些向上主委身服役時,口是心非之士。他們旣已獲得社會上的菁英地位及優勢, 卻沒有信守替主服務之承諾。他們誦經只是念口簧,不是真正祈禱。他們的衣著和架勢沒有使人更欽崇天主,只會誤導人以為不夠尊貴便不配親近祂,更因為不必要的羞慚而卻步。我們都應該一起反省,在信仰、召叫和福傳上,有否同樣作出這些反見證,因為實在會拖累天國子民在世之繁衍。

葡萄園主人另一個兒子,是典型的第三種人。「口非心是」的人,由於反叛性強,可能也習慣粗魯地先說「不」。但是他與第二種人之差別,在於他不失仍有自省能力,這是他可貴之處,保存著生命重要的資產。任性與自私曾使他向真理至善說不,並且誤入歧途,但終究仍記得運用沒有被埋沒的正確良心。耶穌舉稅吏和娼妓為例,他們不計較面子,一旦聽到若翰洗者正義的呼聲,便勇於改過遷善,向生命的主宰作出真誠的決心和回應,以比起聲音更為響亮清晰的行動說「是」。(瑪廿一32 ) 

聆聽、辨別並回應主旨

至於第四種人,他們能夠持續穩定地「口是心是」,實屬難能可貴。瑪利亞和她的淨配若瑟,乃罕有的例子。他們習慣聆聽、辨別和回應,甚麼是天主的旨意,怎樣是切實的愛德。自己內裡的反應和動態,都特別留意和處理,以免擾亂整個人(person)的平衡和一致。他們的答覆「我願意」,從口頭上到心神裡,貫通肉身與靈魂,完全地投入, 並且畢生實踐。

以上四種人均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面臨作出承諾的抉擇時不同的傾向。所以這個分類不是用來判斷或影射他人, 反而是為作個人反省,幫助了解自己在對主對人的慣性傾向,與及重新抉擇與主與人建立怎樣的關係。當耶穌說出那兩個兒子的故事時,祂不是光為駡人一頓,而是警惕每一個信徒,尤其在信仰的宣認和實踐上,慎防表裡不一。同時,祂也藉著這段聖言點燃希望之火光,只要心誠則靈明,我們都可以逐漸心、口、手如一,向天主說「是」。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